虽然各级政府举办了种种创业培训班,行政部门为创业亮起了一盏盏“绿灯”,但创业的困扰依然存在
———创业从哪里起步?
万事开头难。
创业应从何做起?这是创业者遭遇的“第二道槛”。
江浙民营经济的发展历史表明,早期的创业者大多数是“摸着石头过河”。这个过程需要多久?重庆小林寝饰有限公司创始人林良快,于1986年创立自己的第一份事业,那是他在外打拼后的第三年;重庆市成大电脑学校的创办者唐志刚的亲身经历告诉人们,这个过程甚至需要十年时间。
对今天的创业者而言,虽然各级政府举办了种种创业培训班,行政部门为创业亮起了一盏盏“绿灯”,但创业的困扰依然存在。
创业培训:名目多、整合少
一个公司需要哪些部门?办公司需要哪些手续?相关政策是否有窍门?对这一大堆问题,不少创业者在前期几乎都心中无数,无从下手。于是各种创业培训班为创业者“雪中送炭”。
来自市中小企业培训中心的数据表明,从2003年开办第一期创业者培训班以来,每年报名人数都在4000人左右,是实际招生人数的几十倍。创业者对此类培训班的热切需求可见一斑。
“适销对路”的培训班也因此成为相关政府部门为创业者提供服务、营造创业环境的重要举措。
据了解,目前我市现有的创业培训班中,仅国家级的创业培训项目就有两个。分别是由国家发改委牵头、我市中小企业局承办的“国家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创业者培训班,由国家劳动部牵头、各区就业局承办的“SYB(创办你的企业)工程”创业培训班。不仅如此,市农业局、移民局等部门也有各自的创业培训。若加上各高校以及区级相关部门的创业培训,这一数字就更多了。
“培训班太多,往往让我们无从下手。”一创业者告诉记者,他参加创业培训前,就收到了五六个创业培训班的招生简介。
“创业培训班的分散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无法集中力量扶持创业者。”市中小企业局企业指导处副处长沈山说。据了解,许多创业培训都是由政府专项资金提供的免费培训。例如,“银河工程”对每人的补贴是1000元,“SYB”则为每人1500元。
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培训效果却不明显。创业培训资源散乱,没有协调整合是重要原因。培训内容:理论多、实用少
“寻找企业机会”、“企业的社会责任”、“中小企业发展政策措施”、“知识经济与创新发展”……这是我市一个区政府办的创业培训班的课程目录。一位参加完这个班的创业者说,在随后的创业过程中,其中有50%都是在实践中用不上的理论知识。
这并不是个案。据调查,目前创业班课程设置主要有两种:一是根据国家相关部门出版的创业教材进行统一设置,另一种是根据师资和实际情况进行自主设置。尽管有的培训还有后续跟踪,但根据创业者实际需求修改课程设置的几乎没有。
一位拥有MBA学历的创业者反映,“现在大多数创业培训班的学时都不超过1周,要系统学习理论知识根本不可能;再加上一些创业者本身就是科班出身,理论知识本来就比较丰富,相比之下,具体的操作方式才是创业者想学的。”
九头鸟广告有限公司总经理勾维辉的经历也证明了这一点。他于2004年参加市中小企业创业培训,最大的收获是“如何给公司起一个好的名字”。“易记易听为宜”———老师的教诲至今让他记忆犹新。“九头鸟”正是这样萌发的。
同样在今年成功创业的刘毅敏也认为,创业培训应该更细,例如将如何与政府部门打交道作为一个课程。
共享平台:协会多、平台少
除了学知识,许多创业者参加创业培训班都揣着一个心照不宣的初衷———交朋友。
唐志刚回忆说,当初的创业冲动最终付诸实施,得益于周围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创业班,大家都想创业,有一个创业氛围,遇到问题可以交流,经验也可以分享。”他将创业班最大的功能概括为一个创业者信息共享的平台。
“创业者孤身作战,需要一个家。”重庆市雪纳建材有限责任公司创办者李国红说。
去年,市中小企业培训中心的创业培训结束后,建立一个创业者交流平台———“重庆创业者协会”的设想,逐渐从这群创业者的头脑中走向了行动。
“重庆创业者协会”筹备组负责人李志刚说:“该协会应是一个创业者交流成功失败经验、互相鼓励的平台。它以市中小企业培训中心创业培训班学员为基础,面向所有有志创业的人。”
然而,这个寄托创业者理想的家园最终夭折。李志刚说,“成立一个协会困难很多,例如向谁申办?办公场地、人员、资金等,也都有问题。”
鉴于民间力量的弱势,创业者们也曾想过求助政府。但相关部门的答复是:现在的协会太多,再组建新的不现实。李志刚感言:“协会虽多,却没有一个真正属于我们的平台。”记者王妍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