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山纪念堂建筑群有明显的中轴线。
云鹤华表 饶芳东 摄
建筑师吕彦直 (资料图片)
本专题撰文:钟 葵
古迹堪舆⑨
位于越秀山麓的中山纪念堂和雄踞越秀山巅的中山纪念碑,是一组不可分割的纪念性建筑,这组建筑是建筑艺术史上中西合璧的杰作,也是广州市的标志性建筑。近年来,有关其建筑结构、外观装饰风格等已有大量文章介绍过。现在笔者从古代建筑理念和堪舆学的角度对这组建筑的规划、设计进行探讨。
古建筑模式强调对称平衡
建筑学术界已确认,阴阳五行宇宙观是中国古代建筑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之一。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在中国很早就产生了一种“法天象地”的建筑模式,这就是以南北为轴线,前面开阔后有依靠,左阳右阴的模式,即堪舆学中“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的格局。这个建筑群体组合,是具有确定中心和明显中轴线的对称格局,建筑物的排列形成有机有序的系列空间,既充分体现了宗法礼制的观念,又在心理上和视觉上给人以稳定、平衡、秩序美的感觉。
这种建筑模式贯彻于古代中国多类建筑布局中,古代的皇宫的前殿后宫、左祖右社、东居太子,西居宫妃;寺观布局中前堂后寝,左钟右鼓;民居中的前堂后楼、左右厢房等布局,无不体现了这种阴阳和谐、对立统一的思想。
再来看看中山纪念碑和中山纪念堂的布局,在以越秀山为北面顶端的南北中轴线上,矗立着中山纪念碑、中山纪念堂、孙中山铜像、中山纪念堂门楼等主体建筑及雕像,中轴线两边对称排列着东西附楼、旗杆、云鹤华表和各种植物等,形成了以纪念堂为中心,大小高低有序、主次分明的群体建筑格局。
纪念堂最初选址“西瓜园”
中山纪念堂群体建筑的这种格局是怎样形成的呢?应该说,这不仅仅是设计者吕彦直个人的构思,还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回顾中山纪念堂的筹建过程,我们发现人们最初并没有将纪念碑和纪念堂联系起来。纪念堂最初的选址地点是在人民中路的“西瓜园”,即本报的所在地;国民党元老林森建议在观音山(又名粤秀山,即越秀山)顶上建纪念亭,立孙中山铜像;后来国民党“二大”决定在广州越秀山建“接受总理遗嘱纪念碑”。并根据大家的意见,将纪念堂改选在越秀山下的总统府旧址。
在集中了纪念堂、纪念亭、纪念碑等各种意见后,人们的认识便有了一个飞跃:在越秀山顶建中山纪念碑,在越秀山麓建中山纪念堂,借天然之形势,成前堂后碑的纪念性建筑布局。而中山纪念堂及中山纪念碑的设计者吕彦直,使这一布局更加完善,真正体现了阴阳和谐、对立统一的传统建筑理念。
纪念堂与纪念碑原本不是在同一中轴线上,纪念堂原来的建筑地点,在今纪念堂东附楼前面。1928年4月,当时的“筹委会”采纳吕彦直意见,将纪念堂自东向西平行移动“二十余丈”约70多米到现在的位置上。
在确定了整体建筑群的中轴线后,吕彦直遵从对称与均衡的形式美法则,把前广场、门楼、广场、纪念堂、附楼、百步梯和纪念碑等,设计为一立轴型的多层次均衡建筑组群。
这一立轴的最南端,原是一个前广场,1963年沿门楼外侧建筑铁栅围墙后,这个前广场便处在纪念堂之外,后来扩建东风路被马路所取代;前广场之后就是门楼,透过门楼的大拱门北望,纪念堂正面全景尽收眼底。
过了门楼就是近万平方米的大草坪。大草坪两侧的通道上各站立着一根云鹤华表。过了华表就是台基,这个台基托出堂前一矩形花岗岩石板广场,石板广场中央是铜像基座,铜像基座之后是旗杆,它们分别竖立在堂前石板广场的东西两侧。旗杆之后是雄伟的纪念堂堂体。
整体布局气势不凡
如果就此打住,完成纪念堂的整体布局,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只是有点“大起大落”,收束得过紧的感觉。吕彦直不仅西学功底深厚,对中国古代建筑布局也非常熟悉,为了平衡纪念堂那庞大的“身躯”,他在堂体后方东、西两侧,各布置了一座附楼,从而避免了“大起大落”,“两侧无辅助”的缺陷。
附楼后面是百步梯,百步梯的顶端直接中山纪念碑基座平台,纪念碑坐北向南,挺拔向上,气势不凡。
吕彦直巧妙地把门楼、华表、铜像基座、旗杆、纪念堂、东西附楼、百步梯、纪念碑等单个建筑形象,融于群体序列之中,通过主轴线的控制,把各个建筑统一起来,聚结成为一个有序、有机的整体,而作为中心建筑的中山纪念堂,前面“明堂”开阔,后面“玄武”高耸,左有“青龙”,右有“白虎”。这样的设计,给前堂后碑这个布局增添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
吕彦直,字仲宜,又字古愚,1894年7月28日出生于天津。1901年丧父,1902年随其姐侨居巴黎。1908年返回国内求学,寓居北京进五城学堂读书。1911年4月考入清华学堂留美预备部。1913年从留美预备部毕业,并直接考取庚子赔款公派赴美国留学。1918年12月20日,吕彦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康奈尔大学建筑系,并获得了建筑学学士学位。1919年在纽约的墨菲建筑事务所实习。1920年回国到上海的墨菲建筑事务所上海分所工作。1921年在过养默、黄锡霖开设的上海东南建筑公司任职,1922年与黄檀甫合办真裕公司。1925年9月22日登报声明成立彦记建筑事务所。1929年3月18日病逝于上海。
吕彦直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建筑界的一颗新星。在35年的生命旅程中,他始终努力求知,积极创造,最终把自己的生命,凝结为两大巨作——南京中山陵和广州中山纪念堂。
《和谐人居》专栏逢周四出版
联系邮箱:
zzr003@sina.co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