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君忆回应央视对话事件 通过商报向易中天道歉
事件回放
在以往的采访中,易中天多次遗憾地表示:虽然针对他的质疑和批评铺天盖地,但是还没有哪位批评者愿意出来与他面对面地交流。为此,《对话》栏目特地邀请他的批评者成君忆来到现场,与易中天进行了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成君忆的提问咄咄逼人,他说:“我认为我们易先生之所以说能够火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大家好糊弄。”然后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学者和一个杀人犯一块到阎王爷那里去报到,阎王爷对那个杀人犯说:‘你恶贯满盈,应该打到十八层地狱去。 ’然后接着跟那个学者说:‘你应该到十九层地狱去。’学者说:‘那个恶贯满盈的人他都是十八层地狱,我凭什么到十九层地狱?’阎王爷说了一句话:‘杀人犯伤害的是别人的身体,你伤害的是别人的灵魂。’”面对诸多批评,易中天态度谦和。易中天:“我听懂他的意思了,他的意思我应该进二十层地狱。他这个故事不能再讲了,不宜再讲。”最后,易中天说:“很不好!包括我做的一切也不能打入地狱,很不好。”
就是这段对话引起了“易粉”和“忆粉”激烈争论。
缘起
红极一时的“超级教授”易中天于10月29日晚走进中央电视台《对话》节目演播室,接受了一场极具挑战性的访问。如今的易中天炙手可热,再也不是当年那个说“如果不成名我一生都会遗憾”的穷酸教授,时间安排满满的,连根针都插不进去。易中天演讲、出书一个不落,除了赚了个盆满钵溢,还有了大量的拥趸,他被称为“学术超男”,有了一批“易粉”。早在几个月前,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葛红兵突然在博客炮轰易中天“歪品”三国,说他把严肃的事情变得娱乐化、庸俗化甚至粗俗化,最后喊出“易中天可以休矣”。同时,网友们分别成立“易粉”和“葛粉”两大阵营,相互“摇旗呐喊”,甚至引发“中国历史能否在娱乐或庸俗名义下解读”的网络论争。在10月29日晚央视《对话》栏目中《水煮三国》一书的作者成君忆直言不讳地对易中天品读三国进行批评。“易粉”对于成君忆的讨伐也随之而至,言辞激烈,甚至出现谩骂。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成君忆一直表示要向易中天道歉并通过本报刊发他的致歉书,然而在整个访谈中,不难看出成君忆潜在的情绪。
成君忆访谈
记者:央视对话事件虽然过去几天了,但是网络上关于此事的议论仍然硝烟弥漫,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成君忆:我能说什么呢,网上一大堆“易粉”在骂我。我现在不能对这事说什么,对不起,请您也理解我,这年头谁都有难以言说的东西。就像娱乐圈里,那些超女的粉丝惹不起一样。我也惹不起,我觉得我还是谨慎一点地说话好。但是,我愿意向易中天先生道歉,因为在现场我没有能清楚而完整地表达我的意思。我的意思没有被完整、清楚地表达出来,我为这个表示抱歉。
记者:您在现场没有清楚而完整地表达出来的意思应该是什么呢?
成君忆:我只能说这么多了,等过一段时间我再来说。
记者:您什么时候开始关注易中天的作品,有什么评价?
成君忆:这个我不敢说,这是他老人家的东西,是不能随意褒贬的。而且我也算是一个所谓做学问的人,学术上的事情弄到公众视野内说往往是会走形的。
记者:《水煮三国》与《品三国》都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对三国故事重新演绎,您觉得在本质上是否一致?
成君忆:我不敢说他的怎么样,我只能说我的立场。首先,我非常感谢罗贯中先生,没有三国演义,就没有我对三国的兴趣以及对它的研究。罗贯中是一位非常伟大的作家,他给我了很多养料。第二,所谓的文以载道,这个“道”非常重要,对于一个作者而言,他的表现形式可以丰富多彩,但是道德追求是不可以放弃的,我一直这样坚持,至于别人怎么追求我不知道。
记者:事情发生后,有很多“易粉”声援易中天,您这边情况怎么样?
成君忆:说实在的,我的粉丝实在有限。但还是有一些的,我对他们非常感谢。有一个署名叫“成君忆粉丝”的读者一直在支持我,还有一些朋友打电话来安慰我,我非常感动。但在我网上作品的后边,包括“成君忆贴吧”里都有很粗俗、恶毒的谩骂和恶搞等情况的出现。我觉得首要的原因还是我没有能够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是我自己的原因造成的。另外,我估计这些人应该大部分是年轻人,有一种恶作剧的心态,我认为年轻人是可以被理解、被包容的。
记者:这几天以来是不是有很大的压力?
成君忆:还好,我觉得我自己有不小心的地方,我应该为它承担责任,我愿意为它承担责任。但我最后还是要强调,一个学者和一个艺人应该是不一样的。艺人的言行如果有不妥当的地方,对这个社会伤害是比较小的,但是学者就不一样,学者应该承担很多的道义问题,他可以将学术娱乐化,但是在娱乐化的过程中,这种社会道义是不可以被忘记的,学者的本质是不可以背叛的。这些话应该拿给包括我自己在内的所有的学者来听。
成君忆的致歉书
我用我的诚意和善意,向易中天先生和他的粉丝们致歉,因为我没能清楚和完整地把我的意见表达给他们听。
在这个纷繁的时代,“卫道士”似乎成了一个可笑的贬义词。但是,我依然愿意做一个有道德追求的人。如果我自己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好,或者做错了什么,也请易先生和广大读者帮助我改正。
此致
成君忆
2006年11月01日 ■本报记者杨莹 (责任编辑:王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