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专稿:在近年逐渐升温的诸多理论中,美国哈佛大学约瑟夫·奈教授提出的软实力理论受到了国人的特别青睐,无论是传播的速度、出镜的频度还是流行的广度,始终位居前列。推究如此重视的原因,无外乎三条理由:一是认为软实力理论与中国道家柔弱胜刚强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二是感觉在现实主义的权力逻辑怪圈外发现了另一条通向复兴的大道;三是为由汉语热和孔子学院等文化现象而构建的魅力中国欢欣。
姑且不论国内媒体对软实力理论有着怎样的解读偏差(比如,约瑟夫·奈所称文化主要是指流行文化,而经济应该是硬实力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单是那种对中国软实力上升论不加辨析的盲目兴奋态度就值得警惕。在一个全球竞争日渐进入白热化的时代,我们肯定更需要逆水行舟用力撑的勤奋,而不是为一时收获志得意满。更何况,约瑟夫·奈曾经非常清楚明白地指出,目前,中国潜在软权力资源的各项指数均排名不高,大部分资源还掌握在美国、欧洲和日本手中。而且由于国内政治和价值观会设置局限性,再加上快速发展中未能消解中国威胁论,所以对美国来说,中国有可能会在未来一定时候对其构成威胁,所以中国在美国的吸引力是有限的。综合这些因素,他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的真正希望在于未来。国内学者和美国学者观察的视角不尽一致,尤其在对政治体制影响的评价上,但对于一些具体问题却得出了比较近似的结论。黄仁伟指出:作为后起的大国,中国与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相比,差距最大的不是国内生产总值和军事实力,而是各种软力量。在《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分析》一书中,张小明教授认为中国也需要增强自己的软权力,包括政治上和文化上的吸引力。阎学通教授也强调,比较我国现有经济实力、政治实力和军事实力,可以发现软实力比经济实力的影响范围小。如果软实力的发展跟不上硬实力的发展,我国就不是一个实力要素平衡的综合国力国家。不管学者们用什么方式论证,他们得出的结论是:我们还远不到可以为自己软实力自鸣得意的地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媒体只顾一个劲地暴炒汉语热等表面现象,让老百姓误以为中国软实力已经何等强大,就可能遮盖了事实真相,误导大家在国际问题中得出可能完全南辕北辙的结论。
以中国对东南亚的影响为例,自东南亚金融危机以来,由于中国推行睦邻外交,着力推进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积极塑造负责任大国形象,我们在东南亚的影响力呈不断上升趋势。然而,值得怀疑的是,这种软实力真到了动摇美国传统影响的地步吗?在软实力增强的同时,是否也有反作用力在同步增长?或者说由于我们自己的不慎,软实力应发挥的威力未能达到期望值?显然,诸如对中国公司在东南亚滥伐森林资源、盗猎珍稀动物、游客举止不端的指责,各国支持日本入常的举动,一些国家与美国频繁的军演,个别国家对待华人政策的反复等,都说明我们还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所以,如果说提起软实力问题是中国参与高级国际博弈走出的第一步棋的话,那么在全球化思潮已经铺天盖地的今天,我们已经到了该走第二步的时候。具体地说,应该正视软实力的中国语境,分析中国式软实力的时代概念、内容构成、作用范畴、运行机制及其与硬实力的区分和补充,在检讨既往得失的基础上生成新的话语权和行动自由。其中,如何平衡古典文明传统、社会主义传统与改革开放传统三者间的互动,发现并创造中国软实力的底色,将成为诸多问题的重中之重。也只有系统地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一个不仅硬实力蒸蒸日上而且软实力与日俱增的中国才能够最终脱颖而出,华夏民族和平发展的愿景才能找到最为坚固厚实的平台。(沁荣)
本网本文为新华网专稿,任何媒体或网站(含网络供稿用户)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责任编辑:黄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