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许静
核心提示
“难道现在大学生真的过量了?那我们高中生这么拼命学习考大学还有啥意义?”高三学生林辰松告诉记者,其实大学生就业难不仅大学毕业生关注,他们这些高中生也关注。 从今年7月份暑假一开始,他就和同学蔡方知、陈惜玥一起设计问卷、走访大学生和高校就业老师,到10月上旬,终于完成了他们的“大作”———一份关于毕业生就业情况的万字调查报告。10月31日,记者在石家庄市第一中学见到了这3个“人小心思大”的调查报告执行者:高三(20)班的林辰松、蔡方知和陈惜玥。
“最先吃螃蟹的”3个高中生
“考研深造热有所回落”,“毕业生就业态度仍有误区”,“收入期望值高于实际市场价位导致求职过程困难加大”……15页的《关于影响河北高校毕业生就业内在因素调查报告》放在手中颇有些分量。细读完,“调查所揭示的问题”部分用大量的数据、表格将问题说得很明白,“思考与建议”部分观点明确,显得颇“成熟”,还真看不出是出自3个高三学生的手。“高中生关注大学生就业本身就显示出超前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调查报告又写得如此饱满,实属难得。”石家庄市第一中学的张存英老师告诉记者,她曾多次指导学生参加全国青少年创新大赛,迄今为止,这个主题的论文她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仨孩子在关注这一问题上可能算是‘最先吃螃蟹’的。”当被问及为何在繁忙紧张的高三还要花费时间做这个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林辰松摆出了他的道理:“虽然有人认为在学习最繁忙的高三做这项调查是‘不务正业’,但我却觉得这事必须要做,而且还是未雨绸缪,因为不久的将来,我们也会面临同样的问题。”
忙活一夏天替大学生“操心”
林辰松是调查活动的发起人。因为从小住在高校家属院,他对“大学生从以前受宠,如今境况尴尬”这一变化比同龄人更敏感、更忧心。“难道现在的大学生真的过量了?那我们高中生这么拼命学习考大学还有啥意义?”小林告诉记者,其实大学生就业难不仅大学毕业生关注,他和同学也关注。今年暑假,他和同学蔡方知、陈惜玥一起设计问卷、走访大学生,到高校就业老师那里讨教,终于完成了“大作”。“3个月里,我们也想过放弃。”小林承认,调查开展前他们没有想到会有那么多难题要一一克服,但调查得来的第一手资料也显示出一些独特的发现,让他们觉得辛苦得“真值”。为使结果便于分析、更具代表性,他们选择了河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2007届毕业班学生为调查对象。9月上旬,他们发放了6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541份。被调查专业涉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电气技术、旅游管理与服务、应用电子技术、商务英语等,既有师范专业又有非师范专业。参与调查的毕业生中本科生占49.7%,专科生占50.3%。调查对象分布涵盖了全省11个市,城市生源和农村生源所占比例分别为47%和53%。“样本分布均衡,应该基本能反映当前大学生就业心理。”
过半受访者愿为就业放弃考研
“以前对他们为什么要考研不太清楚,通过调查才知道,许多人是‘不得已而为之’。”小林说。小林告诉记者,在被调查的毕业班学生中,本科生准备考研的为31.6%,研究生备考率比去年下降近10个百分点,降幅较大。究其原因,研究生备考率与近年来研究生扩招后就业率下降,就业预期降低有直接关系。随机采访中小林了解到,不少毕业生考研的主要原因是本科生就业难,但如果在读研和理想就业单位之间做选择,57%的受访者选择了放弃读研去就业。根据调查结果,受访专科生准备报考专接本的有21.3%,比例较2005年降低20个百分点之多,除市场认可度、政策原因外,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了专科生的就业能力,对大多数受访专科生而言,就业的吸引力远超过继续深造。
受访河北大学生多数都“恋家”
“大哥哥大姐姐们比我们想像中更‘恋家’,除了薪金待遇,离家远近成为他们选择工作的重要因素。”小林不无遗憾地说,“我们的调查对象绝大多数为河北生源。经过调查结果分析,在就业地区的选择上,首选省内及京津就业者占到78%以上,首选到广州、深圳等东南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就业者不足16%,明显表现出故土难离的‘恋家’心态。”调查还显示,被调查大学生县级以上市区生源不过28%,但首选就业地为大中城市者高达93%以上,求职择业首选地向中心城市集中的现象十分严重。调查中提到“如果求职出现困难,你对去小城镇及乡镇区域(或单位)就业能否接受”的问题,有13.4%的本科生和15.1%的专科生选择“坚决不去”。
“职业定位不明晰”是通病
“通过这次调查及最后的分析,我们真正认识到,目前大学生就业难与高校扩招等外在因素有关,更与大学生目前的求职心态有着直接关系。”小林说。调查报告显示,目前本科生中32.3%的被调查者没有明确的个人职业定位和职业发展目标,专科生中则有36.8%的被调查者没有明确的个人职业定位和职业发展目标,而且大部分学生对就业单位类型的选择既要高收入又要稳定性。让小林和同学不无纳闷的是,“毕业生中竟有超过3%的人没有个人职业定位和职业发展目标。而无论是本科生还是专科生预计的就业单位类型,首先是普通中学或其他学校、职业学校,其次是大中型国企(如电力、机械、石化等),外资或合资企业就业以19.5%居第三位。这些单位的共同点是福利待遇高、工作稳定性好,但这样一来势必造成结构性的就业难题,使得中小企业、民营单位人才难求,而大学生‘有业不就’的就业难现象更加突出。所以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大学生根据自身条件,调整就业择业心态非常关键。”
高中生为大学生就业支招儿
调查报告不仅提出了问题,更摆出了调查者自己的思考和建议。比如建议“一入学就开设就业指导课”、“积极引导学生到中小企业、民营单位就业”,力求“学校社会联动帮毕业生树立正确择业观”;指出高校在毕业生就业上要做的工作还很多,比如“健全就业指导机构”、“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信息网络”等。在小林和同学看来,政府则要把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落到实处,“不打折扣”,还要规范中小企业用工管理,不能让它们“不按劳动法办事,欺负刚走入社会的毕业生”。他们还建议政府“为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更多支持”,总之,“尽量多为大学生创造就业机会吧。”采访结束前,张存英老师表示,3位同学的调查报告将被送交第22届全国青少年创新大赛。听到这个消息,小林和同学很高兴,但他们觉得调查带给他们的收获不仅仅是参赛、获奖,这近万字的调查报告是他们对自己的挑战、对社会的参与,更是对自己未来职业生涯的思考与设计。“还有5年,我们就大学毕业啦,相信我们能更理性地面对择业。祝我们好运吧!”3个大孩子脸上带着辛劳过后的自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