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就有人到港口抢位子
巡游的队伍足足排了1000米
远方的客人终于迎进了门
通讯员 张博
本报见习记者 邵巧宏
摄影 沈荣江
昨天清晨6点刚过,太阳刚升起,舟山沈家门的滨港西路上,已经有了热闹的人声。 不断有人从各个方向走向沿港马路。有的拿了早点边走边吃,有的拎着个小板凳,水杯在随身带的塑料袋里隐约可见。
再过两个小时,哥德堡号就要缓缓驶入沈家门港。这些性急的人们,已经早早地来了。
沿港的围杆边,沈家门一小五年级学生章珑耀不时地踮起脚,往海上张望。虽然妈妈已经告诉他哥德堡号要8点钟才到,但7点半就得到学校的他仍然不甘心,起了个大早。
“儿子啊,再不走,上学要迟到了!”妈妈焦急地看着手表。章珑耀赌气地跺着脚,说,我放学后再来看!
7点30分,滨江西路两边拉起了护栏。人越来越多,护栏外被围得严严实实。沿港高出地面的地方成了大家争抢的风水宝地,密密麻麻地站满了人。
81岁王大爷和他的老伴就不用吃这样的苦头。他们正好住在临时码头的正对面,老两口早早地爬到顶楼,安好小板凳,撑了伞、泡了茶,安安耽耽地等着。
1000米长的巡游队伍
足足走了一个多小时
8点正,“轰”的一声,礼炮震破天空,人群立时有些骚动:“来了!来了!”
礼炮接连轰鸣,在沈家门的入港处,盛装的绿眉毛率先驶入。船上彩旗招展,风帆高扬。
紧接着,哥德堡号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后面紧跟着鉴真号、鹿鼎记1号等7艘仿古船。因为比其他船都高大,哥德堡号特别显眼。
紧随其后的普大捕船1号上开始燃放鞭炮。顿时,锣鼓齐鸣,金龙狂舞,身着艳丽服饰的姑娘小伙子们扭起了秧歌……舟山,用最本土的方式迎接着远道而来的客人。
8点10分,船队到达临时码头近500米的海面。岸上,浙江航海职业学院的学生们打出了“欢迎哥德堡号”的旗语。
8点20分,哥德堡号驶进临时码头。船上拉出了“很高兴来到舟山”的横幅。随后,几个水手身手敏捷地爬上桅杆,刹那间,缤纷的彩条从3条横帆桅杆上垂下。
船长贡那·西尔弗贝里·于特嘎尔德身着雪白笔挺的制服,带领几名船员走下哥德堡号。简短的迎接仪式后,第四届中国沈家门渔港国际民间民俗大会“沸腾的渔港”陆上大巡游开始了!
舞狮、女子舞龙、画船鼓阁、高跷秧歌、抬花轿……巡游队伍多达1100余人,沿着滨港路,足足走了一个多小时。
哥德堡号上的水手们很好奇,全都趴在船舷上,看到精彩处,大声鼓掌喝彩。好些水员都拿出相机,不停地按着快门。
“从没见过这么漂亮的服饰和舞蹈,真希望每天都能看他们表演。”哥德堡号的工程师Ragfelt说。
到了舟山最想做的事
就是买个砚台练练毛笔字
从瑞典到中国,船长于特嘎尔德感受最深的是,由于全球化,世界各地的联系和交流越来越密切,沿着古代丝绸之路一路行来,所经城市之间并没有很大的文化差异。比如,我们开的车、用的手机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差别;大家都能说英语,交流起来也没有什么障碍。
“这次,舟山如此盛情友好邀请我们来,其实也是一种很好的文化交流。通过交流,我们的差异会越来越小。”
那么,到了舟山,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
于特嘎尔德摸了摸自己的大胡子,嘴一咧:“如果我有足够的钱,我想买个砚台。它是一个非常神秘非常中国化的东西。以后,没准还能用毛笔字和中国人交流。”
“以前,哥德堡号到中国装的是钱币,现在,我们带来的则是友谊和商机。”瑞典驻上海副总领事温德吾用这样一句话,总结了这次中国之旅的非常含义。 (责任编辑:吴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