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平,是全省3个县级市之一,应该说这里的城市建设起步较早,但发展相对滞后,到2004年下半年,经过调整后的市委、市政府才选择以城市建设为突破口,带动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短短80天,长达3.5公里的104省道兴平城区过境段拓宽改造一期工程和8个城市广场工程就提前竣工了。 此举一改自1993年撤县设市以来“十年一贯制”的“小县城大农村”的老面孔。从此,他们认准了“一化带三化”(用城镇化带动工业化、农业产业化、信息化)的发展轨道,特别是当全省创建首批文明城市的信息传到兴平,他们更是当仁不让,加速加力,短短两年多时间内,先是咸阳全市城镇化建设现场会在兴平召开,今年7月,又是全省城镇暨新农村规划建设现场会在兴平召开,省委副书记、代省长袁纯清,副省长洪峰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他们和来自全省各地的三百多名代表对兴平的文明城市建设给予高度评价。与此同时,该市又先后顺利通过了“全国文化先进市”、“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市”检查验收,又被评为“全国科普示范市”、“全国体育先进市”、“全省城市综合整治先进市”、“十五”期间陕西经济增长最快(县)市……最近,当笔者采访这个两年巨变的文明城市时,感受最深的是:这里创建文明城市舍得花“血本”,善于做“真功”。
舍得花“血本”
兴平市地理位置比较优越,公路、铁路、航空极为便利,东面紧靠咸阳、西安这两个国际大中都市,西面紧邻杨凌国家级农科城,距咸阳国际航空港仅20公里,作为处在全省“一线两带”开发带中心位置的兴平市,他们并没有关起门来发展狭隘的小城市建设,而是把自己作为西安大都市建设的“共振点”,把城市框架规划由原来的14平方公里一下拉大到42.5平方公里,把兴平作为西宝线上关中平原的中等卫星城市来建设,去接受来自西安、咸阳和杨凌东西两个方面的开发开放辐射。先后投资4亿多元对104省道兴平过境段、西宝中线兴平过境段和市区主要大街都进行了拓宽改造,全市通车里程达507公里,公路密度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倍;开通公交线路17条,客运公交车130多辆,市区运营出租车达200多辆,四通八达的公路已成为兴平发展经济的“黄金道”,人们出行的“畅通道”。
为建设和谐的人居环境,兴平市积极实施净化、亮化、绿化、美化工程,两年来全市投资8000多万元,建成了兴化集团、陕柴重工、秦岭电气等13项废水、废气、噪声污染治理工程;广泛动员各部门、各单位破墙透绿、拆临建绿、拆危造绿、见缝插绿、规划有绿,栽植树木170多万株,新增绿地面积9.5万平方米;成功地建设了航空、文化、迎宾等8个城市广场;全市城区新装、改装路灯、霓虹灯2700多盏;新建、改建标准化公厕10座;建成垃圾中转站30座,添置环卫机动车8辆,垃圾箱350个;铺设彩砖人行道1387万平方米;更新沿街广告店铺牌匾3600余面。
善于做“真功”
兴平市抓创建文明城市,注重实效,善于做“真功”,不仅抓外在的、直观的、物质的文明城市形象,更注重下气力抓人的文明意识的增强、整体素质的提高。
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一开始,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创建领导小组,抽调16名科级干部和20名业务骨干建立了创建办公室,负责城市整治管理和创建协调工作,各行各业、各个单位层层动员,全民参与;领导签订目标管理责任制,各负其责,保证落实。
为了提高干部素质,市级领导以身作则,在鲜红的党旗下,通过会场和电视面对56万人民公开宣誓:勤政,不做“懒官”;廉政,不做“贪官”;严政,不做“软官”;优政,不做“庸官”。开始,有些干部群众以为和过去许多教育活动一样,说说而已。结果,市委、市政府下猛药、出重拳,清理“小金库”资金1700多万元;收缴超配小汽车27辆;清查财政吃空饷1404人。
创建中,兴平市按照《陕西省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县级市)》的要求,制定了《创建工作规划》、《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和《创建工作任务分解表》,出台了《创建工作考核考评办法》,实行“单月考核,双月奖评”,考核中成绩优异单位奖红牌,领导上台领奖介绍经验,任务完成差的单位发黑牌,交罚款,领导上台表态,有效地促进了各项创建目标任务的落实。组织机关干部对市区各路段环境卫生分段包干,坚持每周五下午集中清扫,这一扫就是两年,始终保持了街道和路面的干净整洁。
为了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质,兴平市举行了创建省级文明城市万人签名活动;组织开展了“创建省级文明城群众满意程度”的问卷调查;印发了《兴平市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基本知识问答》;制定了《兴平市民文明公约》;组织市民评选十佳文明市民、十大杰出青年、十佳文明少年、十佳城市“美容师”和“十大不文明行为”等活动。目前,兴平市创建热潮正由市区向广大农村延伸,出现了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共建的局面。全市14个乡镇(街道办)正在开展创建文明乡镇的活动。
日渐健全的城市功能、优美整洁的市容环境、市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为兴平经济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2005年兴平的生产总值增长16.5%、地方财政增长15.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7%;农民人均纯收入净增234元。全市经济综合实力名列全省第14位。今年1至10月份,全市经济仍保持稳定增长的势头。
(通讯员 王志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