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乐,本是克山县西联乡一个普普通通的村,可现在却是全县有名的“劳转村”,名气可大了。通过转移富余劳动力,该村260多户农民举家迁至大连甘井子区大连湾镇,不但成为当地劳务市场的主力军,还在这里聚集而居建起了“新乐新村”。 小村走出900人
走进大连湾镇,一提起黑龙江人“扎堆儿”的新乐新村,几乎无人不知,记者很快就找到了这个村。看外表,这里与别的村庄没什么不同,但走进去和村民一攀谈,就发现不同了,这里的人“一色儿”的东北口音,说的都是地道的家乡话。
在镇里同时开了个小卖店和小饭店的于万财告诉记者,“出来就对了,虽然干的是小本生意,但一家人团团圆圆的、心情好,一年还能剩个十万八万的,这就行了!”他的邻居毛凤祥也出来好几年了,在镇里开恒力车拉脚,挣了些钱,眼下正打算买辆卡车,“给水产公司拉货,这活儿挣钱多。”听说是家乡来的记者,他愉快地接受了采访。
毛凤祥说,“在外创业不容易,有个集体作依靠,心里别提多‘有底儿’了。在大连湾,我们这村像个‘特区’似的,说话一个调儿,生活一个目标,就是站住脚、创好业,不给咱龙江人丢脸。在这村,谁家要是有个啥事需要帮忙,招呼一声,好使!周围的人都非常羡慕我们,说看人家黑龙江人多有气魄,把整个村都搬了过来。”
说起新乐新村的出现,就不能不提一个人———早在1987年就出来创业的“大老郭”,是他陆续把乡亲们带出来,越聚越多,直到现在多达900多人,其中举家搬来的村民有260户,750人,他也自然地成了村里的“一把手”,乡亲们都亲切地称他“老村长”。 转移头雁“大老郭”
“大老郭”真名郭传福,是个地道的北方汉子,热情实在、吃苦耐劳。大老郭告诉记者,自己在家乡新乐村是个屯长,当年竞选村长失败,一气之下就背包出来闯。“啥苦活、累活都干过了!”回想过去,大老郭感慨万千,“但走出一步天地宽,外面的机遇确实多。”
刚出来时大老郭在一家石矿打工,由于表现好,后来又开新矿时,大家就推举他当了矿长。一下子升任老板的大老郭急需人手,想到了远在东北的家乡。“当年劝人出来,难呐!好说歹说也没人愿来,好不容易调来十几个人,还都是‘实在亲戚’来帮忙。”像滚雪球般,大老郭的事业一点点做大,带出来的人也一点点增多,到2002年底,经他介绍来大连打工的家乡民约有100多人。
“到2003年,农民外出的形势完全变了。过去是我孤掌难鸣,现在则是一拍即合。”大老郭对当时的情况记忆犹新。他说,那时“扑奔”我来的人一伙儿接一伙儿,不仅农民找我,乡里、县里的有关领导和部门工作人员也找我联系输出劳动力。“我这才知道,家乡开始大力发展劳务经济,鼓励农民积极走出去。”从那以后,热情乐于助人的大老郭像上满了发条,不仅把自己的企业变成家乡农民工的就业基地,还通过自己多年经商结下的关系网安排本村民工。中远船坞、石德塑钢、辽宁海洋渔业,这些位于大连湾的实力企业,都有新乐农民工的身影;而大连湾1500多台出租车和恒力三轮车,1/3是克山农民工在运营。
“愉快的转移”乐农家
因为举家转移解决了传统外出务工不得不与亲人分离的问题,新乐村的农民还为自己的行为起了个好听的名字“愉快的转移”。
“现在不仅是新乐村的农民走出去了,新乐周边的何公村、合兴村、发家村和周边乡镇的农民都经大老郭介绍‘流转’出去了,总共3000多人。”克山县西联乡党委书记窦其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新乐村共有农户560户、2350人,如今少了近一半的农户、近千人,只剩了半个村。
虽然半数的村民走了,在1000多公里外的大连建起了“新村”,但这些外出的村民与家乡的联系反而更紧了,通过土地流转,他们把根留在了这里。而且,走的靠务工增收,留下的因为经营的土地多了,也实现了增收,一举双赢。“这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窦其杰说,“不仅仅是农民收入增加了,更重要的是通过走出去,他们的眼界宽了,观念变了,发展的后劲更足了。”
据粗略统计,2005年新乐村本地农民各业总收入600万元,移到大连的新乐新村的900多人,劳务总收入达800万元,远远超过全村种植业收入。(黑龙江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