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与参加对话会的专家陈学超(左)、王德威(右)合影。
“把历史还原给文学”,这是著名学者陈思和对贾平凹作品《秦腔》的评价,而在大多数读者心中,这句话也是对《秦腔》之所以获得首届世界华文长篇小说“红楼梦奖”最精准的解读。 昨晚,“西安:历史记忆与城市文化”国际研讨会的重头戏之一———贾平凹《秦腔》获奖对话会在陕师大积学堂举行,来自西安众多高校的一千多学子和哈佛大学教授王德威、北大教授陈平原、清华大学教授杜玲玲等专家一起与贾平凹对话,而对话的核心内容就是这句“把历史还原给文学”。
将胸口的郁闷发泄而出
对于《秦腔》,无论是专家还是大学生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想法,就是《秦腔》调动了作者的生存体验,还原了最真实的生活状态,同学们说他们的感触是“生活大于美感”,而陕师大教授李震则评价《秦腔》“不是按照历史的角度去印证历史事件,而是以文学的角度来写真实的历史”。贾平凹用陕西话讲述小说创作经过:“进城30多年了,可对于农村的感情我始终没有变,总想为改革开放后农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写些东西。然而真正触动我的却是伯父去世时,村里居然找不到年轻人来乞灵,而几十年过去了,当年县剧团的演员居然沦落到吹丧乐的境地,一时间我感慨万千。面对农村的这种现状,我心情非常沉重,写作时我没想过拿奖,更没想过写法是否成功,小说是否会受欢迎,就想把胸中的一口郁闷之气发泄而出。”至于说真实大于美感,贾平凹说书中没有大的情节,没有主要人物,完全是靠声音、色彩和小问题堆积起来的,考验的正是他对于生活的熟悉程度,“现实生活本来就是没有故事的”。
13年前贾平凹就该拿奖
昨晚的对话进行得异常热烈,可容纳千人的积学堂座无虚席,过道上也站满了人,几度出现了几人同时提问的场面。对于《秦腔》获得“红楼梦奖”的经过,同学们也是非常感兴趣,该奖项评委之一、哈佛大学王德威教授的介绍一语惊人:“这个奖来得太迟了,早在13年前,《废都》出版时,如果那时已设立了‘红楼梦奖’,贾平凹就该得到了。”王德威说,“红楼梦奖”虽然今年才设立,但竞争却异常激烈,包括《狼图腾》《藏獒》《栩栩如生》等在内的上百部作品都在竞争之列,经过评委两次长达4小时的讨论,《秦腔》最终胜出,“它以秦腔没落为背景,悲怆的结尾值得人们沉思和反省,为故乡的快速流逝树起了碑子,其意义不在于单纯的现实主义,更在于作品体现的象征体系。”
距离诺贝尔文学奖有多远?
有学子问贾平凹自我感觉距离诺贝尔文学奖还有多远?贾平凹回答是“永远”:“读过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很多作品,我知道自己和他们还差得很远,如同一个小科长永远不敢想象自己有朝一日会成为国家领导人一样,我从来没想过自己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我只要把自己的东西做好就行了。”同学们请教贾平凹对于生活、对农村未来发展的看法,他的回答意味深长:“生活是很沉重的,这是我上了年纪之后才明白的道理。从《秦腔》引申到对于农村未来的发展,我觉得农村未来的发展是好的,但需要一代两代人的过渡。”文/图记者张静实习生张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