扰攘一年的顾雏军-格林柯尔系丑闻,随着格林柯尔在香港联交所发布退市预警通告,又泛起沉渣。
格林柯尔破灭带来的教训,并不比两年前的德隆丰富:对资本的掌控能力、对上市公司的监察力度、对产业链整合的导向……
事实上,从顾雏军与格林柯尔冒起之时,已有众多蛛丝马迹——为何一家号称全球第三大制冷企业的名号,在国际市场声名不响?
为何一个掌控着“全球第三大制冷企业”的掌门人的经历无人知晓?交易额不大的企业,其丰厚利润又从何而来?
所有问题环环相扣,寻求解答的人却寥寥无几。 大部分人选择了“疑点利益归于被告”,下注到这家背景诡秘的企业。事后,大家只能戏称被能逮耗子就是猫、能赚钱就是优秀上市公司的观念蒙蔽,自嘲解窘。
这种赌徒心态,在家电这种成熟的行业发生,委实是一种讽刺。
这是否表明中国公司治理环境仍然缺乏透明程度?答案恐怕是肯定的。格林柯尔作为上市公司,理应是经营情况透明的企业,仍被曝光出商业丑闻,而且类似的事件,在众多上市公司中仍层出不穷。丑闻的多发性指向同一个根源。
这就是浑浊的商业经营环境,这种土壤产生的赌徒心态,令所有公司治理透明的努力付诸东流。
我们倾向于相信乱世用重典的有效性,认为提高对证券市场犯规的处罚力度可行。然而,虚假信息披露、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资产……问题仍是屡禁不止。
这证明市场秩序的真正确立,需要的是长时间的过程,严刑峻法不是全无作用,但这无法令“治世”迅速到来。
顾雏军以5.45亿港元的初募资金,以迅雷之势控制4家内地上市企业,一旦成功,便是不世出商业奇才。
然而,正如所有的赌局结局一样,胜算最大的永远是庄家,在这里,胜利的就是资本市场既有的运作规律,它并不会被任何欲望所左右。
所以,不必追问格林柯尔出局,是否能大大减低类似事件发生的几率,要发生的事情,总会发生,坐庄的永远是不变的资本规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