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主题,审议并通过了下一阶段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开辟了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境界。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的一次及时重大的战略转变,这种意义不亚于1935年遵义会议和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在理论和实践的层面确立新的治党治国学说。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可靠的政治保障,也需要有力的精神支撑和良好的文化条件。全会强调: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当前和今后构建和谐社会的五大举措之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着力建设和谐文化。一个社会是否和谐,首先体现在人们思想上、精神上是否和谐。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会经济结构、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和特点,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也日趋多样化,经济社会发展正步入“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并存的关键时期,广大群众非常盼望和关注和谐社会建设。最近我们组织了和谐社会建设专题调查,共发放600份问卷调查表,答卷中关注和谐社会的480份,占84%;对和谐镇江建设非常满意、基本满意的493份,占86.5%。在和谐社会影响因素中,认为“社会保障”的263人,占16.9%,“就业”的占14%,“贫富不均”占13%,“环境”占11%,“社会道德、文化设施建设”占10%。由此可见,我市和谐社会建设与中央估价是一致的,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因素。树立共同理想,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就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工程。大力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可以进一步增强全民的凝聚力、向心力,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谐共存的社会氛围以及同心同德全面达小康的广泛共识,以共同的理想信念,把不同阶层不同人群凝聚起来,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和精神的和谐,为实现“全面达小康,建设新镇江”宏伟目标提供强大精神动力、思想道德支撑和文化条件。
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我认为可从四个方面来培育:
一要不断培育科学的和谐发展文化。就是要认真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是树立高效发展的理念。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具备发达的物质文明。要牢固树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彻底抛弃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非和谐的增长模式,努力实现镇江经济又快又好发展。非和谐的增长模式最终受害的是人民,是子孙后代;最终损失的是集体财产;最终影响的是社会稳定。二是树立创新发展的理念。把培育和实践“创业创新、开放文明、务实诚信”的镇江精神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理念在镇江的生动实践,在城市、农村、社区及各行各业广泛开展“镇江精神”宣传实践活动,通过开展市民论坛、展示城市精神新成果等活动,不断激发社会主体的创新精神,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走出一条具有镇江特色的创新发展道路。三是树立协调发展的理念。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要坚持把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农村进步与城市进步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更加注重教育、文化、科技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更加注重生活环境质量建设,在协调发展中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
二要不断培育先进的和谐治理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所以,在处理人与社会之间如何和谐相处这一问题的时候,重要的是要以体现“和”的精神的社会规范来约束社会成员,提高社会管理水平,优化社会服务质量。一是健全民主法制。要坚持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进一步健全民主制度,延伸权力监督,不断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要广泛集中民智,十分珍惜民力,切实关注民意,使人民群众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主体。要健全法制。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实行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建立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的监督机制,以法治促进社会和谐。二是营造和谐的利益格局。要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的方针,妥善解决经济利益共享问题,坚持效率和公平的有机统一,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不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切实关心社会困难群体的生产生活,努力实现机会公平、分配公平、规则公平。三是妥善处理好各种矛盾。全面正确地对待各种社会矛盾,既不回避矛盾,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又不渲染矛盾、激化矛盾,善于用群众接受的方式缓和矛盾、化解矛盾,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巨大合力。要形成共创和谐的舆论环境。充分发挥媒体在稳定社会、促进和谐中的导向作用,大力宣传我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主流,宣传“全面达小康、建设新镇江”的目标举措,宣传市委、市政府解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各项政策措施,主动引导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有效引导和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和不和谐因素,使发展之音、和谐之音成为社会舆论的主流之音。进一步加大网上舆论引导力度,通过网上正面宣传、网评员定期培训,协调有关部门及时准确发布信息,积极引导网上正确舆论,把负面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降低到最低程度,使互联网成为传播先进文化、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阵地。
三要不断培育高尚的和谐人际文化。要把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和谐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深入开展“弘扬时代新风尚,争做文明镇江人”、“学礼仪、讲文明、树形象”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促进良好道德风尚和和谐的人际关系的进一步形成。要把和谐价值理念宣传教育作为推进全市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倡导和树立社会和谐的共同理想信念,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道德支撑。要大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使每个社会成员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努力形成积极向上、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要培育团结的人际关系。在全社会大力弘扬谅解宽容、豁达大度的精神,积极倡导友爱向善、互帮互助的风尚,以每个人自己的友爱之举赢得他人的友爱之心,形成全社会的友善之风。要着力提升市民素质。通过各种形式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面提升市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四要不断培育良好的和谐生态文化。就是要通过思想教育和制度规范,培育和引导有利于生态和谐的生产方式和消费行为,培育自然资源能够自觉节约、自然环境能够友好相处的和谐文化,形成提倡节约和保护环境的社会价值观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一是坚持节约优先。坚持节约资源和开发资源并重,把节约放在首要位置,大力建设节约文化,积极倡导节约新风,全面规范节约行为,不断增强每一位公民的节约意识,使节约成为我们永远不变的政治本色。二是保护生态环境。牢固树立“破坏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生态观,严格执行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加强植被保护和水土保持,加快生态市建设。三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加快发展的同时,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的承重能力,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责任编辑:黄成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