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图为深圳市民在书店选购图书。
申 新摄
撕掉10月份的最后一张日历,深圳进入读书时间。
11月6日,经营面积达3.5万余平方米、目前世界上单店经营面积最大的书店“深圳中心书城”将与深圳第七届“读书月”仪式同日启动,深圳首家24小时书店也将正式营业。据说,极少参加剪彩、庆典活动的深圳市委书记李鸿忠,主动要求成为“中心书城”的第一位读者。
人均购书连续15年居全国首位
爱书由来已久 书市持续走强
无疑,中心书城的正式运营将成为深圳本届“读书月”的标志性事件。据介绍,书城的东西两边是“诗”、“书”、“礼”、“乐”4个各占地1万平方米的绿色文化主题公园,并引入了茶饮、咖啡、精品生活店、数码科技项目和各类文艺活动,扩展了阅读的内涵。
中心书城位于莲花山下深圳的中心区。外地人不解,“这么个黄金宝地,怎么就给了书城?”深圳人则幽默地回答:“书中自有‘黄金屋’嘛”。
其实,深圳人爱读书的传统由来已久。
1996年在深圳举行的第七届全国书市,出现了百万人踊跃购书的壮观场面,创造了购书量、订书量等7项“全国之最”,被媒体称为“1992年股市风潮后的深圳第二壮举”。曾任深圳新华书店总经理的汪顺安至今对当年的情景记忆犹新:书城开张“卖票”、票少人多“炒票”、店小人挤“被迫关门”、顾客恳求“门开一面”……
2000年11月,深圳首届“读书月”,有150万人次参加;到去年11月第六届“读书月”时,参加者变成了600万人次。
“读书月”不仅成为深圳市民一年一度的“文化大餐”,同时成为中国文化市场的“名牌”和深圳的城市“名片”。
2005年,深圳图书销售额达5.85亿元、人均购书额达292元,连续15年居全国大城市榜首,人均购书支出在文化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最大。
多年过去了,股市有涨有跌,但深圳的书市却持续走强,深圳人读书热度不减。
深圳发行集团总经理陈锦涛说,今年的“十一”黄金周期间,位列全国大型书店第二位的“深圳书城”,单位面积人流量绝不亚于“世界之窗”、“锦绣中华”等游乐场所和东门、华强北等商业街。
政府倾力打造“图书馆之城”
满足读书需求 担当文化责任
从“读书热”中,欢欣鼓舞的出版商、图书销售商看到了巨大的文化商机,而深圳市委、市政府看到的则是政府的文化责任。
一位学者认为,政府在履行政治责任、经济责任的同时,也应该履行文化责任,那就是保障公众的文化权利、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
尽管不同的市民群体和阶层有着不同的文化需求,但在有关调查中,76.8%的被调查者认为“读书”是“第一文化需求”;和其它文化活动相比,“读书”的消费支出、消费时间均为第一。深圳市文化局副局长尹昌龙说,满足市民的“读书”需求应该成为政府最基本的文化责任。
2003年初,深圳市委、市政府将“读书”提升到城市发展战略,提出了建设“图书馆之城”的城市发展目标。去年,深圳财政用于公共图书馆的购书经费超过2447万元、对社区图书馆投入近740万元;四级图书馆拥有藏书800余万册;户籍人口人均藏书5.8册。
目前,深圳已基本实现每1.5万人拥有一个社区图书馆的目标,日均接待读者8000多人次的“深圳图书馆”,是目前国内设施最先进的图书馆;2004年组建的深圳发行集团成为该市现代文化产业的一大“集团军”。集团总经理陈锦涛说,要以创建国际一流“书城”为标杆,为深圳市民提供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的“读书”服务。
为数百万外来工“量身定做”活动
阅读消除浮躁 书香带来和谐
深圳是个移民城市,社会分化也比较明显。“移民”和“分化”,既给深圳带来了无限活力,也使得深圳产生了浮躁气氛,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
正是整个城市的书香使得一些深圳人原本浮躁的心平静下来。据了解,“读书月”活动中评选出来的许多“书香社区”、“书香家庭”,同时也是“和谐社区”、“和谐家庭”。在去年9月的“全国文明城市”评比中,深圳市民因读书而表现出来的“知书达理”,对深圳成为“全国文明城市”起了极大作用。
一位文化界专家认为,传统的政治、经济手段往往关注社会平稳、利益平衡的外部和谐,像读书这样的文化手段则更关注人们的内心和谐,而人们的内心和谐正是整合社会心理、调节社会矛盾、争取社会共识、凝聚社会力量的关键。
深圳市委、市政府正是注意到了这一点,他们注重运用文化手段来调节社会、营造和谐。据陈锦涛介绍,6年来,深圳市委、市政府为每届“读书月”拟定主题,把正确的舆论导向蕴含其中,今年第七届“深圳读书月”的主题就是“阅读·进步·和谐”。
根据“深入基层、深入社区、深入群众”的原则,“读书月”提出“进学校、进机关、进军营、进企业、进社区、进家庭”。针对深圳的人口特点,“读书月”为读书需求最强烈的数百万外来劳务工“量身定做”了“来深青工征文比赛”、“来深青工读书成才报告会”、“来深青工论坛”等读书活动,许多打工仔、外来妹通过读书,提升了自身素质,更好地融进了这个现代化都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