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镇江市润州区人民检察院在全面强化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党风廉政建设中,大胆引入人性化教育管理机制,并作为实施长效管理的重要举措,取得了明显的成效,3年来全院干警党风廉政方面实现了零投诉、零违纪,做到了“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有效地推动了检察工作的全面建设。 该院先后被省检察院授予“五好检察院”,团省委评为“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和“青年文明号”,连续3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江苏省文明单位”,跨入了镇江市基层先进检察院行列。
一、少说教多交流,在党风廉政教育的模式上谋转变
该院针对新时期检察工作中廉政建设的特点,我院及时转变党风廉政教育的模式,不再把学习文件、开会讨论、观看警示录像等传统方式作为主轴线,而是充分考虑到人的本性,在激发干警潜在的感情和情义上做文章,提高党风廉政建设的成效。院领导在喊响“向我看齐、对我监督”做出样子的同时,重点利用我院反贪局3年来立案查处的43起腐败案例,结合办案、出差、聊天等各种时机和场合,8名院领导经常深入到分管的部门,与干警面对面地促膝谈心,在生活上多讲关心话、安慰话,在工作上多表场、多鼓励,拉近了领导与干警心理上的距离。在思想交流时突出讲干警中熟悉的干部,被立案查处后给家庭、亲人带来的巨大痛苦,引导干警与社会上贫困家庭比、与下岗职工比,从而有效地调整了干警的生活心态,正确看待检察人员的清贫,促使他们珍惜现在的工作和生活。这种用平等方式的交流,使干警对领导有了亲近感、对单位有了归属感,心理上少了抵触情绪,实现了由被动接受变主动落实,实实在在地提高了廉洁自律的意识,增强了领导的感召力和队伍的凝聚力。
二、开前门堵后门,在党风廉政建设的措施上下功夫
检察队伍既是反腐败斗争的主力军,又是被腐蚀的主要对象。该院为提高检察干警的“免疫力”,坚持把解决干警实际困难作为廉政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提出“有困难找组织”,做到“开前门、堵后门”,比较好地解决了干警因工作上付出和生活上清苦产生失落和不平衡的心理,确保干警廉洁的防线不被突破。一是积极解决干警住房困难的问题,院根据干警的需求,多次与房管、规划等单位联系协调,先后为11名干警争取到购房的优惠政策,彻底解决了1998年国家取消福利分房后的住房遗留问题。二是切实关心干警的疾苦,如对一名患肾衰竭干警,院领导积极帮助联系上海、南京等治疗医院,最后把医药费从30万元降到8万元。三是主动为干警办实事、做好事,3年来先后协调解决了8名干警的子女入学问题。通过组织来排除干警的后顾之忧,主观上稳定了干警的思想,集中了干警的精力,客观上避免了干警因处理个人问题在社会上找朋友、托关系,把人情关系带来的诱惑降到最低点,行之有效地杜绝了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
三、用后院管前院,在党风廉政建设的监督上见成效
干警的业余时间,大部分处于家庭、社会生活之中。干警在业余时间的思想变化、社会交往,最知情是家属。为紧紧抓住干警家属这个党风廉政建设中不可忽视的力量,3年来共向干警家属发出廉政监督信近100封,组织了6次家属座谈会,充分发挥家庭这一特殊环境和家属这种特定对象在监督约束上的独特优势作用,有效地把干警家庭构筑成拒腐防变的第二道防线。同时,院领导每年对干警家庭进行一次家访,及时了解干警的业余表现和家庭问题。每年借助节假日召开一次家属座谈会或家属联欢会,增进单位、干警和家属三方的沟通和理解。每年给干警家属写一封信,请干警家属时刻地关注自己的亲人,共同抵制各种说情、送礼、吃请等不正之风的侵扰。每年组织一次“廉内助”评选活动,请家属参与到检察机关的廉政建设中来,主动当好干警8小时以外管理教育的义务监督员。
四、倡美德拒腐蚀,在党风廉政建设的源头上求突破
该院还积极尝试,从人性的源头上提高干警的思想觉悟,进而提升党性原则。坚持以人的本性为突破口,注重用中华民族积德行善、济贫扶危的传统美德,积极组织干警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提升干警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去年结合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该院开展了“进千家门、寻千条计、解千家难”的走访帮扶活动,每个支部在辖区内挂钩一个行政村或社区的困难户进行帮扶,投入35000元帮扶资金,先后帮助9户家庭摆脱了贫困的生活。组织干警参与“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人道主义活动,全院干警向镇江市慈善总会捐善款达14000余元。被评为省级“青年文明号”的我院反贪局,不但人人都参加过义务献血,而且从2003年至今,长期资助辖区内2名家境贫寒的孩子继续学业,获得了社会的广泛好评。
(作者系镇江市润州区人民检察院党组副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