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私塾曾是孩童的启蒙之地———
早报讯(记者朱彩云文/图)南安有一村子,极不起眼,位于杨子山七尖西麓坡地上,叫院前村。可这村子至今却还隐藏有古代两座书房的原貌。原来,在古代时,这里育才气氛浓烈。
昨日,记者进行了探访,还专门采访了南安民间文艺家李冬青先生,听他讲这书房的故事。
东书房:可见“育才”两字
院前村遗存的这两座书房,一称“东里东书房”,一称“东里西书房”。
李氏宗祠后面,那座别具一格坐东北向西南的破落大厝,就是东里东书房了。族老李庄岩说,这是院前村李氏开基一世真鉴公兴建的。
顺着花岗岩白石大门柱、大门斗,发现其大门设置于偏左边。踏进大门2米多,隔着面积只有5平方米左右的“举头间”,拱斗、木板隔堵、石柱斗等虽已是残旧,但那明末清初的建筑材料及古朴风格依稀可辨。
左大房厝顶倒塌翻盖,但木隔墙及左边杂石墙依旧存在。只有一人高一人宽的圆顶混凝土结构的大房廊过门横眉上,用糖水灰刷成一块小匾额,上面凿刻着“育才”两字。上款用毛笔蘸红粉写上初步认定是“乙丑”(1445),下款同样是用毛笔蘸红粉写上2个四方形印章的隶体字,初步认定上为“东里”。左护厝已倒,只留下残墙开向西北的外护门。但是,“举头间”西窗却是典型的明末清初圆形的红砖镂花窗。
大厝厅中的坛石、石斗尚在,从中可以看出,这是当年私塾兼住家的古大厝。
西书房:出过郑成功塾师
相比之下,二世李文派兴建的“东里西书房”较为可惜。该书房已经倒塌,被一些废弃物覆盖,还有一些牛舍、猪栏填补。
但是,村里的族老们,还能说起那古老的故事。这间西书房出过郑成功的塾师李孟卿,清初被官兵破坏一次,后来重修就没有当年那些“下马碑”、“旗杆夹”的气派了。他们说,这里竖过“下马碑”、那里曾立“旗杆夹”、这边种下“谢榴花树”,虽是无存了,但还是认得出来。
据了解,现在,有些人从同安到石井白沙头去办事情,路过石井时,会顺路到“恩师”处行礼,上香祭拜。李冬青认为,这一习俗很是耐人寻味。
李冬青调查后发现,四百多年来,该村出了许多塾师。他分析认为,村子里留存的东西两书房,见证了这一村子里的开基者艰难拓荒、繁衍生息、尊祖严训、兴塾育才的历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