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胡锦涛高度评价我省援阿医疗队
2004年,胡锦涛主席访问阿尔及利亚期间,在接见使馆工作人员和医疗队员时,对我援阿医疗队给予很高评价:
阿尔及利亚的医疗队是我们国家向非洲派出最早的,应该说阿尔及利亚医疗队是有着光荣传统的,并受到了阿尔及利亚政府和人民的好评。我也希望同志们继续发扬优良传统作风,兢兢业业地做好我们的工作,为阿尔及利亚人民提供良好的服务,为发展中阿友谊作出更大的贡献。 派遣最早 人数最多 影响最好
我省援阿医疗队深受爱戴
援外医疗队是新中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1963年,阿尔及利亚人民刚刚摆脱殖民主义的枷锁,医疗卫生事业一片空白,该国政府向国际紧急呼吁请求医疗援助。我国政府首先响应,在周恩来总理的部署下,一支由我省为主的医疗队伍迅速奔赴阿尔及利亚,开创了中国同第三世界国家合作的先河。43年来,援阿的选派工作全部由我省承担,共派出20队72批近3000名医疗队员,先后在阿尔及利亚21个省、市设立医疗分队,成为我国援外医疗队中人数最多、规模最大、影响最好的医疗队。
几十年来,我省援阿医疗队员发扬国际主义精神,克服工作和生活上的艰难困苦,以精湛的技术和良好的医德始终如一地为阿国人民服务,和阿国人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深受阿国人民的爱戴和欢迎。仅对2005年的统计,我省派出的11个医疗分队共完成门诊治疗59334人次、急诊治疗54364人次、收治住院病人39592人次、施行各类手术24713例、抢救危重病人6912人次、针灸治疗41193人次,培训当地医务人员654人次。
2003年,阿国卫生部还向我省8个援外医疗分队授予勋章。(记者张洁)
“中国医生,OK” 我省医疗队员把受援国人民的疾苦,当做亲人的疾苦,把对病人的治疗同祖国的荣誉联系起来。为了挽救病人的生命,很多队员献血、植皮,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他们精湛的医疗技术和良好的医德被当地推崇为“真主的艺术”,阿尔及利亚政府和人民称他们是“来自东方的白求恩”。
——不断创造“中国医学的奇迹”。一印刷工人的右手被切纸刀从腕关节切断,赫力赞省医疗分队经过11个小时的紧张手术,奇迹般地接活了这只手,使病人重新获得了劳动和生活的能力;梅迪亚省医疗分队成功地为一位67岁的老农做了断腿再植手术;队员还利用针刺麻醉为一60多岁的老年农妇摘除了44公斤重的巨大卵巢囊肿;盖尔玛医疗分队为出生仅4天的新生儿切除了比头大一倍的脑脊膜膨出;马斯卡拉分队为一个被驴咬掉鼻子的小女孩成功地进行了全鼻再造手术;医疗队还实施了一例例颅脑、心胸、关节、烧伤整形及血管移植手术,挽救了大批病人的生命。
——抢险救灾冲锋陷阵。当受援国自然灾害发生时,医疗队员奋不顾身、竭尽全力抢救病人。1980年,阿尔及利亚阿斯南地区发生强烈地震,医疗队积极参加抗震救灾,他们夜以继日,连续作战,采血67万毫升,使620余名伤员脱离危险;1982年,阿尔及利亚霍乱流行,医疗队深入疫区,救治患者800多人,迅速控制了疫情蔓延;1989年,艾因赛夫拉省发生集体食物中毒事件,驻该省医疗分队迅速出击,使250余名病人全部获救。2003年5月,阿首都附近发生强烈地震,我医疗队员积极参加救援工作。在莱索托,医疗队员冒着被艾滋病感染的危险克服巨大的精神压力,认真接诊每一位病人,为艾滋病的预防和控制做了大量工作,受到当地政府和人民的高度赞扬。
——中医中药显身手。我国的传统医学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在诊治病人过程中,医疗队员充分发挥中医中药和针灸的作用,经常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骨折、痔瘘、肛裂和结石等疾病,在花钱少、疼痛小的情况下达到了较好的疗效。
——医疗队十分注重受援国医务人员业务水平的提高,培养受援国的技术骨干,促进受援国卫生事业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援阿医疗队已举办培训班20多期,学术讲座30余次,培训各级医技人员3000余名。经过培训的医技人员大多具备了治疗常见病、疑难病和开展较大手术的能力。(记者张洁通讯员张慧军)
宋颖杰,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她曾三次援非。回忆起在那远方热土的工作,至今历历在目——
难忘的岁月 我先后3次赴阿,在阿尔及利亚工作7年多,为之付出了一生中最宝贵的年华,但我无怨无悔。虽然时光流逝,但我怎么能够忘记那远方热土,又怎能忘掉令人梦魂萦绕的异国浓情……
1989年8月的一天,我们几位驻赫力赞省医疗队员刚端上饭碗便听到急促的急诊铃声,原来发生了大车祸。队员们放下饭碗便往急诊室奔,有的拖鞋也来不及换。一进急诊室便投入抢救,大家精神高度紧张,忘记了饥饿,忘记了疲劳。这场车祸使43人受伤,12人重伤,5人因头部重创处于昏迷状态,20天后,在全体医护人员的精心救治下,伤员全部痊愈出院。
一个深秋的夜晚,一位浑身是血的军人被送进医院,测血压为零,心脏已停跳。检查见其左胸隆起,4-5肋间可见3厘米大小的洞孔向外涌血。为了争取时间,我们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直接切开胸包减压,用手直接按摩心脏,使其复跳。抢救中,他心脏停跳4次,经过数小时的奋力抢救,终于将这一心脏贯通伤者救活。
一时间,中国医疗队声名鹊起,人们传颂着:“在赫力赞有主派来拯救生灵的使者”,四面八方的病人慕名而至。我们仅有3名外科医生,管60张病床,一上午要做五六个胆囊摘除,经常因病床不够,病人不等拆线就得出院。门诊天天门庭若市,院长总监都亲自为我们维持秩序,安排收治病人。门诊时间不断延长,病床不断增加……
长时间超负荷工作使得队员们十分疲劳,我也病倒了,一连几天高烧。本来外科就忙,如果我休息,许多病人将得不到及时诊治,于是,我默默地支撑着。手术下来双腿麻木,腰酸背痛,回宿舍上不了楼。阿方院长听说我病了,买了水果前来看望,劝我休息:“不要光想着病人,你要是身体垮了,我对不起你的亲人。”
7年间,我做了各类手术6000多例,抢救伤员和门诊病人难以计数。
1991年8月6日,在赫力赞省的市政大厅里,受阿国家卫生部委托,赫力赞省政府秘书长将一枚国家勋章和一张荣誉证书送到我手中,并说:这是他所见到的第五枚勋章,是专门授予有特别贡献的外国朋友。捧着这枚沉甸甸的勋章,我深知,这是一份不同寻常的礼物,它是阿政府和人民对中国医疗队的信任和褒奖,也是女儿献给祖国母亲的最好礼物。
(湖北省中医院宋颖杰口述)(记者张洁 实习生李振整理)
54岁的徐长珍,曾经两次去非洲援助,祖国的召唤,姐妹的需要,恋恋不舍的非洲情结,使她再次作出选择——
第三次远征 在即将赴阿尔及利亚医疗队的名单中,又有“徐长珍”。“她已经第3次赴阿国了。”11月1日,省卫生厅外事处副处长肖祥华对记者说,徐长珍已年过半百,明年就要到退休年龄,可她还是毅然报名要求再次参加援阿医疗队。
徐长珍是黄冈市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曾于1993年、2000年两次参加我省援阿医疗队。再次报名赴阿,遭到家人强烈反对:一是担心她年龄大,身体不太好,承担如此重任会吃不消;二是她南方的同学已为她找到一份年薪可观的工作,放弃这么好的机会实在可惜。
徐长珍向家人和同事坦露心迹:阿国妇产科相对匮乏,需要业务骨干,我干这行多年,又有两次赴阿医疗队经验,能在有生之年再次赴阿国,为非洲妇女儿童解除病痛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谈起前两次赴阿经历,她仍记忆犹新。马斯卡拉医院是马斯卡拉省最大的医院,这里的病人特别多,尤其是妇产科病人。2000年3月的一天,医疗队刚刚到达,还未恢复旅途的疲劳,妇产科就有病人前来就诊。徐长珍和队友们跳上救护车前往医院将一名严重妊娠高血压病人抢救过来。阿方医护人员围着她,高兴地说,这下好了,中国医生来了,病人得救了!原来,6年前,中国医生因战乱撤离后,妇科几乎关闭,重一点的产科病人都转往奥兰。不少产妇死在转院途中,孕产妇死亡率特别高。
2001年8月5日,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了午休的宁静。值夜班正在休息的徐长珍接到急救通知,衣服都来不及穿好就奔向医院急诊室。一产妇重度子宫破裂,胎死宫中,失血性休克,瞳孔已散大,阿方医生认为已无力回天。但徐长珍没有放弃抢救,她与值班医生一起紧急剖腹探查,见子宫重度破裂,左腹膜后巨大血肿,右输尿管裸露,在膀胱入口处不断有鲜血涌出,在麻醉师全力配合下,她们迅速结扎止血,切除子宫,输血1800ml,患者血压回升了,抢救成功!病人事后逢人就说:“是中国医生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在阿国期间,徐长珍和队友们没有节假日,没有星期天,为了解除阿国姐妹的病痛而忘我工作。
在医院妇产科的登记卡上,记着这样的数字:治疗门诊病人6174人,入院病人7037人,开展大小手术1957台次,抢救危重病人161人次。
2003年5月,徐长珍和队友结束援阿任务回国时,闻讯赶来送行的群众络绎不绝,一位七旬老妈妈拉着徐长珍的手依依不舍,她流着眼泪说:“是你们给了我一个幸福的晚年,我虽然没有到过中国,但从你们身上认识了中国,我们与中国的友谊长存。”(记者张洁实习生王玮玮)
处女地上显身手
——访我省援助尼日利亚领队王成玉 从尼日利亚回国已经3个月了,一切仍记忆犹新。昨日傍晚,面对援非时的照片,我省领队,51岁的鄂州市农业植保站副站长王成玉,话匣子顿时打开。在他的讲述中,遥远的非洲变得真实可触。2003年4月,我省中尼南南合作项目的专家组成员,包括来自宜昌、荆州等市的27人,在王成玉的带领下,飞赴尼日利亚。28名专家分散在该国15个州。
虽然接触了不少资料,早有了心理准备,但真正到了尼日利亚,王成玉一行仍感到巨大的落差。“吃饭靠上树、穿衣一块布、睡觉打地铺。”这是专家们的戏说。尼日利亚中南部属热带雨林气候,中北部属季节性沙漠气候,是个典型的传统农业国家,缺少农业生产工具,依靠刀耕火种,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在那里,牛的出栏时间为三五年,猪为两三年,养一只鸡需要四五公斤饲料,养成500克鱼需要两三年时间,水稻亩产为100~150公斤……
在这片欠发达的土地上,中国专家们开始大展身手。
在尼日利亚,生猪从不阉割,猪肉有一股特别的怪味。在援非的3年里,专家们基本上没吃过猪肉。畜牧专家将生猪的阉割技术引入,每个州培养两三名技术人员,使得这一技术得到全面推广,加上饲料配方技术,生猪出栏时间缩短到半年至8个月。他们还指导当地农民孵小鸡,改变饲料配方,使每只鸡的饲料系数下降至2.5公斤。
钟祥市水产局副局长王义彬,指导当地渔民,将原来10~150平方米的鱼池扩大到1亩,并攻克用井水孵化鱼苗、实行饲料配方精养、用井水养鱼三大难关,使非洲鲫的产量在8个月内达到750克至1000克。
种植业方面的专家,将我国的杂交水稻引入,实现亩产达到400~500公斤。他们还将我国茄果类、叶菜类、瓜果类等50多个品种的蔬菜引入,大大改善了当地人的生活。
水利方面的专家,从勘查、测量、设计,到指导施工,全方位地指导当地建成7座大型水库。
在日夜平均气温33摄氏度的高温下,我省专家3年的辛勤劳动,赢得尼日利亚人民的高度赞扬与尊敬。该国总统阿巴桑乔专门给国家主席胡锦涛写信,表示由衷的感谢与敬意。(记者张爱虎实习生赵国强)
湖北农业援非33年
硕果累累 奇迹频频
我省农业援非活动要追溯到1973年初。当时省农业厅按照中国政府援助刚果(金)的农业合作项目要求,首次选派9名农业专家赴该国,从此拉开我省农业援非的序幕。
33年来,我省共向非洲大陆,主要是刚果(金),先后派出农业专家1500余人次。他们带着中国政府和人民的重托,在这片古老的大陆上勤恳工作,为受援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湖北专家带来丰收和温饱
33年间,我省向刚果(金)发运各类车辆、农机,超过3500多台套。建成18个农技推广站、170多公顷示范田,提供优质良种400多吨。在当地,我省专家累计培训农民超过10万人,直接指导农民种植水稻6000多公顷。
我省在选派援非专家时,除了要求有过硬的政治素质和较强的业务水平外,还十分注重动手能力。刚果(金)的农民赞赏说:无论是在稻田里,还是在蔬菜基地里,总可以看到湖北专家忙碌的身影。
在湖北专家指导下,以前以木薯和果实为主要食物的刚果(金)农民,学会了水稻等农作物的栽培。水稻产量,从湖北专家开始援助时的每公顷2.91吨,增长到2004年的每公顷7吨,翻了一倍多。
经过湖北专家和当地政府的努力,刚果(金)的水稻种植,从零星小块发展到大规模成片种植。为缓解当地粮食危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湖北良种在非洲生根开花
萝卜白菜,在国内再平常不过,一到刚果(金)就成了稀有植物。
于是,援非专家们从湖北引进优质蔬菜,到刚果(金)种植,很快就获得成功。当地从未有过的花菜、中国白菜、四季豆、长豇豆、萝卜、茄子、韭菜、辣椒、西葫芦、生菜等蔬菜品种,第一次在非洲的土地上生根、开花、结果。
到目前为止,由湖北农业专家从国内直接引进的蔬菜品种,多达20多类50多个。如今,在刚果(金)可以看到不少成片的高产蔬菜基地。像湖北专家援建的卢本巴希项目点的蔬菜基地,常年提供上市蔬菜二十多万公斤。
值得一提的是,2003年8月刚果(金)国家主管部门正式同意,在该国注册并推广种植优质水稻品种“湖北6号”。
2004年6月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罗马总部的水稻种子招标中,30.5吨“湖北6号”种子一举中标。联合国粮农组织对湖北种子,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湖北技术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由湖北农业专家带来的先进耕作技术,在刚果(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惊奇。
如水稻并不是我们最先引种到刚果(金)的,在我们援建的过程中,西方国家的水稻专家也一直在当地工作,但获得最大成功的是我们,我们创造了当地水稻单产最高记录。
湖北专家从选种、浸种、育苗、施肥、灭虫、防病等各个环节,对当地水稻生产都进行了仔细的研究,然后选用最适合当地气候、土壤等相应实用技术,使水稻产量逐年上升,连年获得丰收。
在刚果(金),对水稻威胁最大的不是病虫害,而是雀灾。在稻谷成熟的季节,鸟类蜂拥而至,比蝗虫还厉害。他们调查发现,造成主要危害的一些鸟类,在孵化期很少出来。
于是,他们提前或推迟水稻播种时间,改变水稻的成熟期,使其与鸟类的孵化期重合,这样损失大为减少。很多外国专家对中国专家科学细致的工作作风,非常钦佩。
刚果(金)是一个雨量充沛的国家,河流众多。湖北的农业项目区,恰好位于刚果河一条支流旁。以前,这里的农民任由洪水冲垮稻田。湖北专家来了之后,带领当地人筑堤修坝,确保了丰收。“防汛”这个在当地土语中没有的新词,也在当地流行起来。
今天援非援助和经营并举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省援助非洲的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从原来的无偿援助开始向援助和经营并举的方向转轨。
2004年7月3日,中国湖北大地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总经理赵利华在金沙萨,跟刚果(金)农业部长桑加和签署了关于继续加强中刚农业项目合作的议定书。根据协议,湖北将继续派出专家负责推广水稻栽培和种植技术、培训刚方技术人员,引进良种。
昨日,省农业厅外办负责人介绍,我省目前在非洲进行援助活动的农业专家,一共有92人。他们执行的援非项目,包括尼日利亚、塞拉利昂、加蓬、加勒比海的南南合作项目、埃塞俄比亚农业职业教育项目、塞拉利昂水稻示范种植项目、援刚果(金)恩吉利农业项目等。
在新的形势下,湖北同非洲国家的农业合作将继续发展下去,还会有更多的湖北农业专家在非洲的大地上工作,服务。(记者吴志远通讯员江绣屏王江兵)
试验田里种出中非友谊 我省有这样一所学院,名气并不大,但几乎所有与我国建交的非洲国家都有“留学生”在这里学习,这些学生都是各国的农业官员。
昨日,该院院长帅启荣自豪地对记者说:“我们的学生遍及非洲大陆,从我们试验田里学到的技术正在促进着非洲农业的发展。”
武昌南湖边的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在国内名气并不算大,但在国际上却名头很响,因为它还有一个名字:中国湖北农业官员培训中心,国家商务部援外培训基地。从1990年至今,已经有400多名非洲各国的高级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官员来这里当过学生。
TCDC,发展中国家间技术合作,是商务部主要援外培训项目和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项目。16年来,中心主要承担TCDC水稻栽培技术、现代农业管理、畜牧业生产与管理技术培训任务;与此同时,中心还与埃及、尼日利亚、埃塞俄比亚等多个非洲国家开展双边农业合作与交流。
同样是文明古国,同样有大河贯穿农耕区,2000年至今,埃及农业部委托中心已为其成功举办了18期各类技术培训班。在培训中心的试验田里,埃及的农业官员学习嫁接技术、园艺栽培,在白沙洲农副产品大市场,官员们对农产品加工销售也充满兴趣。就在下周,埃及又将有40多位农业官员到这里学习。
中心还常年派遣专家到非洲国家进行技术讲学。2002年11月17日至2003年2月17日帅启荣到尼日利亚总统农场开展为期三个月的“鸡人工授精”援助项目工作。该项目的实施,使农场种鸡产蛋受精率稳定在85%,笼养种鸡产蛋受精率稳定在90%,并为其培训了24名合格技术人员,给农场带来了可观经济效益,得到了尼日利亚总统的高度赞扬。
中心陶红军、孙会兰两位教师赴埃塞俄比亚实施为期一年和两年的农业职业教育项目。该项目由世界银行资助,为埃塞俄比亚培养4万名从事全国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工作的技术人员,是该国农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记者王晶)现场榨油学员学习蔬菜栽培专家援外现场指导与非洲举办展销会人员与我使馆人员合影农田规划现场指导养鱼
珞珈山上非洲娃 10月26日,劳埃德和他在武汉大学学习的非洲同学一起庆祝该校非洲留学生组织的成立。劳埃德用流利的普通话说:“我们是为了促进非洲学生和中国学生之间的友谊。”
近年来,每年都有来自将近40个国家的100多名非洲学生在武大学习。他们大多数是在中国政府奖学金的资助下来留学的,经过一年的中文学习后,开始跟普通中国学生一起进行专业学习。
据介绍,非洲学生来武大留学,同样要填报志愿,接受双向选择。在学校里,他们可以选择的专业面很广,法学、新闻、医学、国际关系等专业都受到他们青睐。目前,非洲留学生中的硕士、博士生比例也在不断增加。
阿卢芳斯是来自卢旺达的留学生,来中国已经7年了。对他来说,唱一出地道的京剧已经不是什么难事。这两天,他正在为学校珞珈国际文化节的演出紧张排练着。他的非洲同学们还要表演一个非洲鼓的节目。阿卢芳斯说:“去年国际文化节上,非洲留学生的节目很受欢迎,今年我们要奉献更加精彩的演出。”(记者韩晓玲通讯员密淼)医疗队员为患者看病针灸治疗深受欢迎 我省在喀麦隆举办的展销会富有民族特色(通讯员 周德彬 刘卫华 摄)
这是一片投资热土
非洲地大物博,是一片静待开发的“处女地”。我省一直鼓励企业走进非洲,与这片富饶土地上的各国进行投资与合作。
1992年,湖北在非洲开办了第一家境外企业——塞舌尔富公司(由省建工集团投资设立)。塞舌尔富公司成立以来,共承接工程项目50多个,项目金额累计2800多万美元。
截至目前,我省已在南非、喀麦隆、扎伊尔等国投资兴办了10家企业,投资总额1904万美元。这10家企业主要从事纺织服装加工贸易和承包工程业务。其中荆州市津翔纺织有限公司在南非投资88万美元设立的服饰公司,前年一年就带动国内原材料出口61万美元,销售收入211万美元,经营形势一直较好。
非洲也是个人创业者的天堂。据了解,我省私人投资者在非洲表现活跃,湖北籍华侨尹以桥先生在非洲3个国家创办的企业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他经营的建筑玻璃工程业务分别占据了马达加斯加、莫桑比克30%和40%的市场份额,年销售收入达到500万美元。(记者曾遗荣通讯员周德彬刘卫华)阿国家卫生部长(右一)看望医疗队员并听取情况介绍
“湖北造”受青睐
“十五”期间,我省与非洲贸易往来日益频繁,进出口总值累计9.3亿美元。
越来越多的非洲国家成为我省企业争相开拓的市场。2005年,我省商品共出口到非洲的48个国家,出口量超过1000万美元的国家有5个,分别是南非、尼日利亚、埃及、阿尔及利亚和苏丹。
越来越多的“湖北造”受到非洲人民的青睐。我省出口非洲的产品种类日趋丰富,包括机电、纺织服装、医药、食品、日常用品、汽车及零部件、鞋类和电线电缆等。(记者曾遗荣通讯员周德彬刘卫华)
无私的援助
截至目前,我省共承担国家援助非洲项目40多个,项目金额超过2亿元,目前大多数项目已经建成投产或使用。武汉市水务工程公司援建坦桑尼亚的供水管道工程项目,于2001年开始施工,合同金额1亿元,现在工程使用情况良好,惠泽千家万户,该项目被坦桑尼亚政府誉为“中坦友谊的标志”。(记者曾遗荣通讯员周德彬刘卫华)
356人在鄂留学
据省教育厅对外合作与交流处统计,今年又有47位非洲国家的学生在我省高校开始了他们的中国留学生涯。目前共有356名非洲留学生在我省高校学习,大约占到我省留学生总数的1/10。非洲在鄂外教现有40多人,全部在武汉以外的中小学任教。(记者王晶通讯员李勇)
珍贵的奖章
驻阿尔及利亚塞伊达省医疗队去年5月获得由阿尔及利亚全国劳动者联合会颁发的“五一”奖状和奖章,至此,我省已有9支援阿医疗队获得该国殊荣。塞伊达省靠近撒哈拉沙漠,这里气候干燥,长年扬沙,空气中弥漫着沙尘,且严重缺水,喝水、洗澡都很困难。我省驻塞伊达省医院的12名医疗队员不仅要克服恶劣的自然气候,每天还要承担繁重的医疗任务,平均每人每天要完成五六台手术。(记者张洁)
“总统先生,我在中国生活得很好”
玛丽来自赤道几内亚,是华中科大国际贸易专业大二学生。由于赤道几内亚总统出席中非合作论坛,2日晚,玛丽踏上了去北京的路途,即将与总统见面。临行前,她对记者说:“我要告诉总统先生,我在中国生活得很好。”
华中科技大学接收非洲留学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目前,该校共有在校非洲留学生128人,分别来自23个国家。
这些学生绝大多数可以拿到中国政府提供的全额奖学金。从今年开始,该校还接收了20多位来自坦桑尼亚的留学生。为了减小他们的生活压力,学校还减免了部分学费、住宿费。
玛丽说:“我经常到汉口和司门口逛街,最喜欢的食物是包子。”她每周和家人打电话聊天时,玛丽都会谈及自己在武汉的学习和生活,家人也很放心,还告诉她最近几年许多中国人在她的家乡开办了企业和医院。
来自佛得角的索菲亚是一个很健谈的女孩,与玛丽同专业。她说武汉的“热干面很好吃”。“我选择来中国读书是正确的。”索菲亚的国家说葡萄牙语,当年许多同学都到巴西和葡萄牙等国家读书,她因为对汉语感兴趣,成为佛得角唯一一个到中国读书的本科生。随着对中国了解的增加,该国越来越多的学生希望来中国读书,今年来了14名本科生。(记者韩晓玲通讯员田臻宸胡明)运动会上非洲学生的非洲鼓表演武大的非洲学生参加语言实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