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学”一词虽然最早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末期,但真正从事实质性的研究工作,在我国却是80年代初期开始的。当时,研究者恨不能在一夜间建立起编辑学科,以适应编辑无学的现状。于是,编辑学“框架”林立,各种“理论体系”
不断涌现。 在一门新兴学科诞生之初,这种活跃状况本是很正常的现象,然而一些近乎“玄学”理论的出现,反倒让人对编辑学的确立产生了疑虑,符合我国国情、适用于指导编辑工作实践的编辑学究竟是什么样子?编辑学理论到底如何形成呢?应该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张积玉先生撰著的《编辑学论稿》从一个侧面提供了创建编辑学的路径和方法,这就是从编辑学实践出发,注重总结、研究工作中带有普遍性的实际问题,总结历史的经验,探寻规律性,构建编辑理论体系,从而为建立编辑学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虽然,书中并未收入作者研究编辑学的理论架构、概念范畴、学科体系等专门的论述,但看得出,作者是想通过编辑工作者整天面对的具体工作为研究对象,从最基础的层面研究并确立编辑学学科。这种沿着夯实基础的路径进行的研究是适合我国编辑学构建的实际情况的。
《编辑学论稿》共刊发了作者涉及编辑工作中的基本理论、现代化问题、规范问题、质量和管理问题,以及两种名刊对现代文学贡献的历史考察与研究等28篇文章,分别编为6编。通览全书,主要有以下几点粗浅认识与感受。
1、独辟蹊径,论点新颖。学术性对学术编辑工作者而言,是一个再熟悉不过的问题,但是在理论和实践上仍是一个尚待解决的难题。倘若完全依赖《辞海》等的释义,只有面面俱到的学科理论专著才具有学术性,而对于学术刊物每天接触的仅是从学科的某一个侧面进行研究的专业论文,可能就要排除在学术研究之外了。为此,张积玉先生提出了“学科问题的科学研究”观,认为学术研究的对象,是专业学科中的理论、应用和历史,以及与本专业相关的各种问题,并归纳出其基本特征的表现形式,不仅在概念上对学术和学术性进行了辨析,而且对学术性的基本要求和提高学术性的途径进行了独到的阐述,使这一普遍存在的现实理论问题“只能意会”、“无法说清”的现状得到了改变。
综合性学术刊物由于其学术性强、专业面窄、涉及学科领域宽泛,目前面临订户萎缩、办刊效益不高的严峻现实。刊物如何发展,不仅涉及到综合性学术刊物的生存问题,而且也关乎到我国办刊模式的结构问题。对此不少学者提出按“学科专业出版”的设想。其实,这一现状不仅在社科期刊界,而且在自然科技期刊界也存在,“按学科分专业出版”说,至今仍是争论的焦点。然而,张先生从我国期刊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出发,不为多数人的观点所动,冷静地认为,综合类社科期刊有其不可替代的办刊优势,刊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改革加以解决,提出了以“特色”优势办刊的发展观。别人视“综合类”为“劣势”,他则认为有利于跨学科联合攻关,研究并解决重大的科研课题;有利于集中展示刊物主办单位或本地区的科研优势;有利于读者了解相邻专业和相关学科的研究动态。这为综合类学术期刊的发展,无疑开出了一剂良方,使综合类学术刊物看到了努力的方向和发展前景。
2、学术性、理论性强。编辑学研究不能脱离编辑实践,但仅仅停留在工作经验总结、编辑过程表述及具体技术的应用阶段,缺乏编辑主体、编辑客体,以及编辑主体与编辑客体之间的关系及其规律的研究,要想构建起编辑学大厦是不可能的。张积玉先生从编辑实践出发,但又不局限于具体工作的表面现象,而是深入到事物的内部,力求揭示其本质东西;研究工作扎实,又善于进行理论总结,所以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和理论性。其一,注重选题的学术性和理论价值。选题问题从来都是研究工作最关键的首要问题。无新意的选题,就不可能获得具有学术性和理论价值的研究成果。学术刊物的学术性问题、“学术性与政治性的辩证统一”、“学术规范体系”、“编辑出版现代化”、“编辑规范”及“社科期刊的规范化”问题,“中国期刊业发展趋势”、文科学报如何为“现实服务”、“学报质量”以及“学报编辑工作量”问题等等,均是近年来编辑学研究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对其进行理论探讨和深入研究,对编辑学理论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其二,学术探讨逻辑严密。在理论研究中作者以论题的概念入手,问题研究层层深入,通过严密分析和正确判断,从而形成新的理论思想与观点。例如,作者对“学术和学术性”、“编辑出版现代化”、“编辑学者化”的界定,以及对“编辑规范”、“学报为现实服务”等概念的确定,充分揭示了概念的基本属性,科学的界定为进一步展开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其三,理论阐述观点明确。理论研究,观点必须鲜明,特别对于学术争议较大问题的研究更要观点明确。作者对待学术问题,敢于直抒己见,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这种治学态度,是学术研究应该倡导的。
3、结合实际,针对性强。《编辑学论稿》中的研究选题,紧密联系实际,采撷编辑工作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这些研究,既有对现实理论问题的思考,又有从宏观角度对期刊战略性问题的反思,也有从微观上对编辑工作中具体技术问题的关注。
编辑出版现代化是当今编辑出版工作区别于传统编辑出版工作的最大特征。不少人以为,手段上采用了电子技术就表明我国的编辑出版工作已经步入了现代化阶段。但是,以技术手段为标志的现代化对编辑主体、编辑客体所产生的影响等一系列问题,目前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对此,在《编辑出版现代化综论》一文中,作者从编辑出版现代化的历史角度出发,在更深的层次上探讨了编辑出版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的关系、基本内容和表现特征,认为现代化的本质是编辑主体,也即编辑主体意识、人格素养的现代化。窃以为,这是实现编辑现代化的关键所在。编辑出版现代化不仅在生产方式上大大解放了从业者,而且还应该看到这种生产方式正在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着深刻影响,也就是说,只有编辑主体的现代化,编辑出版业的现代化才能步入发展的快车道。所以,编辑出版业从业者在思想上如何适应现代化发展速度的问题,是目前期刊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编辑工作是技术性很强的工作,编辑规范化涉及到文章结构、语言表达、图表形式、信息检索等多种结构思维方式的实践与应用问题。作为社科期刊规范的研究者与起草人之一,作者不仅从理论上对编辑规范进行了深入探讨,而且就社科论文的标题制作、作者署名、摘要写作、关键词标引、文章引文及参考文献著录等具体规范问题,均进行了深刻讨论和理论分析,具有较强的权威性,为学术期刊编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4、打造名刊,编研双丰。长期以来,编辑无学的现状影响了编辑工作的社会认知度,也不同程度地挫伤了编辑从业者的平衡心态,这在高校学术编辑工作中反映得尤为突出。张先生不怨天尤人,而是踏踏实实办刊,勤勤恳恳做事,孜孜不倦地从事编辑学研究。他办刊,却并不满足于做一名“编书匠”,而是把编辑行业当做自己一生追求的事业去做,一干便是30多年;在别人眼中,编辑工作只是“剪刀加浆糊”的“雕虫小技”,而他却把编辑工作作为一门科学加以研究,几十年来从不间断。有耕耘就有收获。他主持在编辑部内部打造“名刊工程”,收获了“全国双十佳社科学报”、“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等成果,《陕西师范大学学报》首批入选“教育部高校名刊工程”,成为国家重点建设的全国11种大学学报之一。他做研究,撰著、主编编辑学学术专著7部,发表论著70余篇,并获陕西省政府优秀成果奖4项。他不仅自己从事科研工作,而且在本单位及陕西省和全国高校学报研究会积极倡导并组织会员一道进行编辑学研究。他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率先在陕西师范大学创建了陕西省惟一的一个编辑学研究室,现已扩大为出版科学研究所,并申报获准建立传播学硕士点,负责培养编辑传播专业高级人才。如今,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以及陕西省高校学报研究会的编辑学研究在全国高校系统具有很大影响,并占有重要地位。
张积玉先生坚持编研结合,以研促编,打造名刊,勤耕不辍。《编辑学论稿》是他30余年编辑学研究中的部分科研成果的集结,在近年出版类似的论著中,就其学术性、理论性及现实性方面都是不可多得的,很值得一读。编坛需要辛勤耕耘的优秀园丁,编辑学理论的构建需要更多的具有锲而不舍、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拼搏精神的仁人志士。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学报编辑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