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进步、科技发展,新闻媒体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媒体语言对社会语言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媒体语言已经渗透到各层次、各年龄段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感情和日常生活。处在成长期的青少年,具有善于接受新生事物、善于思考的优点和单纯、幼稚、依赖性强的不足,因而媒体语言对他们有着尤为巨大的影响。
许嘉璐先生曾经指出:“媒体语言(包括文字),尤其是广播电视语言,太重要了——它对社会语言和民族文化的走向有着任何其他载体不能比拟的影响力;现代化需要规范的语言文字生活和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文化,因而广播电视语言应该规范而多样,高雅而活泼。”
应该说,“规范而多样、高雅而活泼”不仅是广播电视语言应该达到的标准,其他任何媒体运用的语言也应如此。但是反观目前媒体语言运用的现状,却并非完全如此。
一、网络语言
网络媒体语言是伴随网民这一群体的出现而产生的社会语言,它的突出特点是五彩缤纷的词汇、超越常规的语法、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和由主体的隐蔽性而带来的粗俗化的特点。它在丰富现代汉语的同时,也给现代汉语的前途和规范化带来挑战。尽管网络语言里面也有创新性和可借鉴的东西,但其负面影响也不可低估。
(1)网络语言具有强烈的反传统、反规范和随意性。从传情达意的手段和意蕴表达的角度看,很多网络语言同传统的主流语言差别明显,部分网络语言甚至违背了语言的发展规律。例如:
“今天晚上谁去散步的说?”
“我还真有点儿舍不得的说。”
“不要忘了伊妹儿我!”
“你饭吃了吗?”
再如把“漂亮”说成“漂漂”、“东西”说成“东东”、“害怕”为“怕怕”、“照片”为“片片”等等。像这样的语序变异、随意倒装甚至奇特的句式完全违背了现代汉语传统的语法规则。
(2)网络语言具有明显的杂芜性、混乱性。“天气炎热,送你一场“*‵‵*‵‵*‵‵*”,再送你@>>-->--,祝你:)!88”“偶8素米女,偶素恐龙的说”、“我饭过了,无语,一会短你”(32)。这些网上惯常的语言,对于那些没有接触过网络或对网络知之甚微的人来说有几个能理解?
(3)网络语言具有明显的低俗性。网上的人良莠不齐,再加上网络的虚拟性,就产生了一些低级、粗俗甚至肮脏、丑恶的语言。诸如“SHIET(狗屎)”、“TMD(他妈的)”、“WBD(王八蛋)”、“NQS(你去死)”等词汇以及一些侮辱性、谩骂性的语言在聊天室和论坛中随处可见,严重地污染了网络。
但正是这些似是而非的语言,在学生中非常流行。网络语言的这些负面效应,已经引起了有关政府机构的重视,上海市就规定(上海)国家机关公文、教科书和新闻报道中将不得使用不符合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规范的网络语言。
二、广播电视语言
随着新闻改革的持续深入,我国的广播电视语言逐渐形成了以新闻联播为代表的传统播报风格和强调主持人个性的主持风格并存的格局。播报方式讲究播音的规范、庄重、字正腔圆,严格遵守通用语的发音标准,播音员兼具“正音”的责任。而其他一些广电媒体语言在追求亲切自然、强调个性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具有刻意模仿港台语言方式、追求西方语言方式的不良倾向,沙哑、有气无力、含糊不清被视为有特色,外来语、洋腔洋调被视为时髦。
此外,目前某些地方台推出的方言新闻节目,固然能够刺激收视率的提升,但对于通用语的推行来说,却是背道而驰。
三、书籍报刊语言
书报语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错别字泛滥,甚至某些权威的党报党刊也错字屡出。
目前的广告中存在着牵强附会和随意篡改成语的现象,这种新造成语往往撇开原成语的整体含义而使用其字面或者更换某个字,比如“快治人口”、“终身无汗”等等。这种成语“新编”往往对青少年产生误导。成语是经过千百年流传、使用之后保存下来的语言珍品,无节制地篡改使用,造成以讹传讹,引起误导,将会陷入误区。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凝练庄重的文言文;在近代,规范流畅、表达手段丰富的现代白话文又承担起了文化复兴的责任。今天,一些媒体语言的运用泥沙俱下,其中的不良因素对于处在成长期的中小学生来说,如果听之任之,放任自流,就难免导致他们良莠不分、糟粕不辨,不利于健康成长。极而言之,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自然是不利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