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非合作论坛
维和医生:你是最好的朋友
走进赴非维和医疗队生活
今年是新中国和非洲开启外交关系50周年。中国与非洲虽相距遥远,但万水千山并不能阻断双方的友谊与合作。 自1963年向非洲派出第一支医疗队以来,中国已向47个非洲国家和地区派出了1.6万名医务工作者。 在这些医务工作者中,还有一支特殊的队伍———维和医疗队,他们主要是向驻扎在非洲的维和部队官兵提供医疗服务。2006年4月,中国第四批赴利比里亚维和医疗分队到达任务区。我国维和医务人员坚持用一流的标准、一流的技术、一流的服务为40多个国家的维和官兵及当地群众提供服务,赢得了联合国利比里亚特派团官员、维和部队官兵、当地群众的一致称赞。
郑云峰
生活条件艰苦
中国维和医疗分队主要担负着战区军事、民事官员、观察员、雇员和3000多名维和官兵的医疗卫勤保障任务,并根据联合国利比里亚特派团授权和当地政府的请求,为部分当地群众提供医疗技术服务和部分药品保障。维和医疗分队不同于一般的医疗队,建制也是准军事化,有队长、也有政委,同时驻扎在维和部队的战区内。
利比里亚靠近赤道,每年只有旱、雨季之分。旱季每天气温都在45度以上,炎热干燥;雨季昼夜温差达20多度,蚊虫肆虐。“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衣服每天都要换洗,不然就会发出难闻的味道”。维和医疗分队护士韩春红说:“太阳直射到身上,像火烤一样。刚来没两天,不少队员的皮肤都被晒黑了一层。”
进入雨季后,驻地的联合国利比里亚特派团的主、副食等生活物资的供给线一度中断20多天,餐桌上多日见不到绿色。由于维生素缺乏,有的队员嘴里出现了严重溃疡。大家利用业余时间在房前屋后开垦荒地,种植了桐蒿、白菜、黄瓜等蔬菜。第一次在异国他乡吃上自己亲手种的青菜,虽然产量有限,大家都感到非常自豪。
在利比里亚的中国维和医疗队的工作区、生活区都在联合国利比里亚特派团第四战区院内,工作区和生活区间隔不到200米,每天都在两点一线之间活动。为了保障安全,全队实行封闭式管理,队员白天非公不能出入战区大门,晚上不能随便出入生活区大门,生活比较单一、枯燥。此外,驻地收不到中文广播,惟一的中央电视台第四套节目,信号也时好时坏。全队只有2台电脑可以上网,发一封电子邮件都要排队等候。
工作环境危险
由于连年战乱,维和医疗分队驻地的卫生条件极差,艾滋病、疟疾等传染病流行。在来就诊的当地病人中,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占72%。
“这里的蚊蝇很多,稍不留意,被叮一口,轻则皮肤搔痒,十分难受,重则染上疟疾,危及生命。”二级士官曹兴勇说。为了预防疟疾,他们规定早上6:30前,晚上6:30后,所有人员在进行室外活动时一律着长衣长裤,严密防范。
有一次,一名9岁的艾滋病患儿的臀部、后背重度烧伤,并发生了严重感染,浑身恶臭。接诊的医务人员认真进行了去腐、清创处理,没有成品药可用,医务人员就自己配置了“银锌霜”,每天为患儿洗澡、浸洗创面、换药,细心看护。患儿出院后,他们两次带着药品、营养品到其家中看望,直到患儿的病情痊愈。患儿的外祖母感动地拥抱着医护人员,老泪纵横。整个村子的人们都羡慕患儿遇到了东方神医,赞不绝口。
经过六个月的洗礼,医生护士们笑称,“艾滋病在我们这里算什么,疟疾就更什么都不是了!”
医术高明受称赞
一天晚上,一名埃塞俄比亚士兵左前胸壁和左下胸壁被子弹近距离击中。经过3个多小时的紧急救治,病人最终脱离了危险。战区最高民事官员乔目睹了救治的全过程。他激动地说:“伤情如此之重的病人,是二级医院建院以来收治的第一例。按联合国规定,这样的病人已超出了二级医院的救治范围。但在中国医务人员的努力下,病人能够转危为安,这创造了奇迹!”
尽管当地居民不是我国维和医疗分队的保障对象,但工作人员对前来求医或通过其他渠道转到医院的病人,坚持“不拒诊、不拒治”的原则,积极治疗。
联合国利比里亚特派团司令乌比亚卡中将评价说:“中国维和部队在圆满完成联合国利比里亚特派团交给任务的同时,还积极为利比里亚的战后重建做出了很大贡献,为当地人民做了大量好事,受到了拥护,为驻利的40多个国家的维和部队做出了表率!”(责任编辑苏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