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朵朵
刘杰导演的《马背上的法庭》在第6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引人注目,荣获“地平线单元”最佳影片大奖。影片纪录片式的风格,十分契合一向鼓励小众探索和实验的“地平线单元”。而身为新生代导演的刘杰,这次远离了第六代导演们执着关注的城市生活、自传书写、自我放逐、青春残酷、漂泊一族等边缘主题,也突破第五代导演作品中常有的狂放、偏执,而是用简单、朴素的故事呈现生活的本真状态。 刘杰说,“只想呈现边远山区一种最真实,又很特别的生活状态,让不同文化背景、生活背景的人看片子时能读出些个体的感悟。”因此,刘杰固执得不想用任何技巧,无论叙事还是摄影都追求一种原生态的还原,绝不用插叙、倒叙的方式来打破单线条的平铺直叙;在摄影上,不用任何广角镜头,甚至少用俯拍或仰拍,而是真实呈现人物的视角范围。这种风格延续了小津安二郎、侯孝贤等导演的作品中含蓄、体悟、静默的电影诗情。
影片取材于《南方周末》所报道的云南省西北部宁蒗县法院基层法官的真实故事。影片展现了风景秀美的泸沽湖周围层峦叠嶂的苍茫群山,也描绘了彝、普米、傈僳、摩梭等多个民族的生活真实。影片中空寂的大山和独特的民俗,呈现出人和自然最本真的原始状态,也让马背上的流动法庭和常年走村串寨的乡村法官成为一道奇异的风景。
法官老冯和多年搭档老杨,新来的大学毕业生阿洛,牵着驼着国徽的马儿又一次上路了,翻山越岭为村民断案,他们七天走了三个寨子,断了五桩鸡毛蒜皮的家务事,都是一些关乎两妯娌争一个泡菜坛子,猪拱了别人家的罐罐山(祖坟),羊因为偷吃别村的禾苗被宰杀吃了,村民欠150块钱偿还不了,离婚的女人还霸占着房子等日常琐事。但对于老冯来说,这正是生命和生活的写照,其中也透出含蓄的隐喻:他随着马儿在广漠的山野间来去奔波的人生之旅,正是普通生命经年累月的时光写照,也是老冯行走一生似乎终无所得又终有所悟的人生图景。
与此平淡又深厚主题交相呼应的,是影片在影像上的超度写实,在剧情上完全摒弃情节化布局,从而在日常生活、平凡琐事的诗意展示中,呈现一个对人生关怀的人文世界。摄影师出身的刘杰已经有过多年和第六代导演合作的经历,影片拍摄和剪辑过程中更得到过侯孝贤的亲临指导,这让影片兼具第六代热切关注现实生活的视角和侯氏长镜头下沉静悲悯的气度,没有丝毫的夸张与直白,诉说的激情沉蕴在克制而平实的叙事风格之下。
无独有偶的是,这部受到西方观众赞誉的影片,还被广电总局定为建党85周年的献礼片。尽管影片不是一部歌颂司法战线基层模范的主旋律电影,但影片也确实成功地塑造了老冯这样一个优秀的乡村法官形象。他熟悉民俗风情和禁忌,凭着多年积累下来的人生经验在解决世俗纠纷、顺应民俗风情及维护法律间进行着一次次艰难而成功的平衡。司法体制在多民族山区的困境以及如何艰难行进的现状被影片真实地袒露。像极了年轻时老冯的阿洛所代表的严肃法律,和这个原始、淳朴的以公约或族群管理维系的乡民社会间,处处有着微微的抵触,但礼与法的冲撞总能被老冯饱蘸情理、切合民情的处理轻松化解。影片自始至终没有大喜大悲或尖锐冲突,但这才是真实的生活,才是未加丝毫修饰的真切的生存状态。
影片结束时,老冯踯躅在崎岖的山路上独自离去。在这条寂寞的旅途中,他的妻子女儿早就抛下这种清贫艰苦单调的生活,在浮华的漓江做生意;退休的老杨也回到山寨无法再陪伴他了;阿洛也因为和妻子的婚姻不被民俗认可而与妻子一起逃离,老冯注定要孤寂地走下去。当他在孤独的行走中打起瞌睡的时候,在影片克制的空镜头中,我们清晰地听到老冯翻落下山崖的声音。冰冷的悲怆和心灵的震撼油然而生,孤独和死亡,究竟哪一条是人生的归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