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正视自身的问题,却片面强调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是近年来一些不规范行政行为和企事业单位谋取不正当利益时的“挡箭牌”。只要医院趋利的本性不改,政府再多的投入、患者再大的埋怨,都难以制止名目繁多的乱收费行为
因为“人命关天”,凡涉及医院的新闻,总会引起公众的关注,比如日前有关“国内医院负债350亿元,大医院面临建筑资源过剩”的报道。
这则援引卫生部发布数据的消息还透露:去年全国卫生事业经费为6001亿元,其中超过八成投向了防疫等公共卫生领域,用于医疗的只有300多亿元。而在这300多亿元的政府投入中,城市医院占了六成八,县级医院占二成三,其余的极少部分投向乡镇卫生院等基层机构。由于政府财政投入所占比例很小,“我国医院的发展,主要是患者在作贡献”。
这是一组发人深省的数据。近年来有关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众多众说纷纭的问题,或许都能从中找到原因。比如,因为政府投入上的“嫌乡爱城”,导致大量乡镇卫生院门可罗雀、负债累累,而集中了各类优势医疗资源的城市三甲医院则人满为患;比如“以药养医”和怨声连连的“看病难,看病贵”,等等。
当然,这也给医院的“高收费”、“乱收费”,提供了新的口实。
不正视自身的问题,却片面强调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是近年来一些不规范行政行为和企事业单位谋取不正当利益时的“挡箭牌”。医疗机构的高负债和乱收费,堪称典型。
记得六七年前医疗机构进行“营利”、“非营利”机构划分的时候,尽管一直抱怨“政府投入不足”,但最终没有一家公立医院愿意放弃“事业单位”的身份。对于医院来说,这样做的最大好处,就是既能名正言顺地向政府伸手,坐享公共资源;另一方面,可以继续以“政府投入不足”的理由,名正言顺“堤内不足堤外补”,为“高收费”、“乱收费”寻找借口。去年底爆出175万元的哈尔滨天价医药费案和120万元的深圳住院费事件,就是其中的极端例子。
这些都是老话。“大医院面临建筑资源过剩”的说法,倒是新问题。按常理说,这些大医院既然定位于“非营利”的公共服务机构,在“政府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应当无力大规模的器械更新和大兴土木。但情况恰恰相反。数年前,业界就惊呼各类昂贵进口医疗设备“重复引进、严重过剩”——据说在美国全国只有一两套的某昂贵检测设备,在国内一个欠发达地市医院就拥有三四套!医疗设备的重复引进还没解决,如今又出现“建筑资源过剩”苗头。医疗卫生界诸如此类的悖论,惟一能够解释的是:患者不仅在“养医”、“养人”、“养楼”,还是医院事业发展和各种铺张浪费保持长盛不衰的“唐僧肉”。高负债与乱收费,互为因果,推波助澜,成为医疗体制改革中“剪不断,理还乱”的死结。
从这个角度上看,医疗卫生界存在的种种问题,确实与体制、机制有关,但更致命的,还在于部分医院的办院宗旨上出了问题。政府投入不足,与其说是医院的无奈,不如说是医院见利忘义的“法宝”。只要医院趋利的本性不改,政府再多的投入、患者再大的埋怨,都难以制止名目繁多的乱收费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