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应对国内汽车市场日益白热化的竞争,国内汽车合资企业不约而同在变革转型、内部管理上做起了文章:通过业务流程再造、组织机构重组、人力资源优化,加强管理,全方位提高体系能力;在营销领域实施变革,突出市场导向,优化网络竞争力;提升本地化研发和配套水平,千方百计降低成本……
从本期开始,《汽车世界》将推出“聚焦今日合资品牌”系列报道,集中展示今年以来国内汽车合资企业变革转型的成功经验,希望对行业发展有所借鉴。
——编 者
2006年1—10月份,一汽—大众累计销售轿车289507辆,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32%。其中大众品牌累计销售223557辆同比增长26%,奥迪品牌累计销售65950辆同比增长60%。今年7、8月份,一汽—大众连续两个月蝉联国内轿车销量排行榜第一名,捷达轿车更是连续7个月荣登单一品牌销量冠军。
领先汽车行业整体增长的不俗业绩,终于可以让一汽—大众的老总们脸上露出自信的笑容。而在他们看来,企业之所以能够从谷底迅速攀升,除去得益于好的市场形势和成功的新产品战略,还要归功于企业自身的变革转型。
流程再造的紧迫感
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变化,一汽—大众在前进的道路上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一方面入世后汽车行业的全面放开带来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内竞争对手日益增多;另一方面将面对着日益增长的、丰富的用户需求。可以说,变革已然成为一汽—大众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一个年产销10万辆汽车企业的管理,80%靠人,20%靠流程;30万辆时,各占50%;60万辆时,只能有20%靠人,另外的80%都要靠流程。”一汽—大众销售公司总经理苏伟铭的这句话,形象地道出了这家合资企业发展道路上遭遇的挑战。
其实,一汽—大众从2004年开始,就已经拉开了整体变革的大幕。一汽—大众总经理安铁成介绍说,2004年7月,企业便以内部激励机制变革为切入点,相继展开了材料成本、质量控制、绩效导向等全方位的变革,包括开始经理人队伍建设、规范经理人行为准则、健全激励退出机制,完善目标体制、实施绩效管理等。
“这些变革更多地着眼于流程的再造和组织架构的设计,主要目的也是面向我们未来的发展。”安铁成说,一汽—大众此届经管会就提出了明确的经营理念:技术领先、质量至上、管理创新、市场导向,尤其是市场导向,是企业继续推进改革的指导思想。
SBU的执行力
“接下来的3年里谁能在行业里称雄,很大程度上比的是经销商管理系统的优劣。”苏伟铭认为,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必须在下一个市场低谷前迅速完善、提高经销商网络的主动策划和执行能力。
对新加坡汽车销售行业的考察,让一汽—大众销售公司的人更加认识到网络的重要性。那里的一家丰田经销商有150个业务员,一年能卖掉25000辆车,而同等硬件规模的一汽—大众经销店往往只有10个销售代表,一年只卖1000辆车。
正是基于上述认识,今年3月,一汽—大众开始全面实施营销变革。“营销变革的核心是导入了SBU,即战略业务单元。”苏伟铭介绍说,之前,一汽—大众在全国有9个销售大区,是一种行政性的、类似街道办事处的管理模式。实施“营销变革”后,市场被重新划分为东北、京津、鲁冀、华东、华南5个SBU和一个拓展区(管理剩下的大约18个省)。与以前销售大区不同的是,新的SBU权力很大,原先集中在总部的销售管理、市场推广、售后服务、财务控制、培训支持等功能全部下放到SBU里。它们可以制定独特的促销活动。苏伟铭说:“一汽—大众下属的各SBU就好比独立的野战部队,他们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同时承担相应的责任,并与薪酬挂钩。”
推行SBU的另一个重大变化是,将原有的市场指导价体制调整为终端市场零售价体制。“过去,消费者最担心的,就是在一个区域不同经销商销售价格之间存在差异。”有关人士解释说,推行SBU后,一个区域里终端零售价必须一致,即便是开展促销活动,也要统一步调,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经销商之间的恶性价格竞争,能给消费者提供一个放心的消费环境。
“第一步,进行内部调整优化,制定战略;第二步,重组组织机构,梳理网络,进行培训;接下来我们会花更多时间完善IT系统。”对于营销变革循序渐进的推进,苏伟铭一切成竹在胸,而对于营销变革的评价,他很谦虚,“不能说实施了变革,就马上取得了好成绩。我个人认为,营销变革的成效会在B6上市的时候显现出来,目前还在拓展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