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金钟奖比赛现场。(资料图片)
文/记者卜松竹
2003年7月11日下午6时19分,随着全国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傅庚辰将军,广州市副市长李卓彬分别在协议书上签字,金钟奖永久落户广州。在诞生的第3个年头,在多座城市期盼的目光中,这个中国音乐界最高级别的综合性专家大奖最终选定了南国花城作为她的“安居”之所。
城市之间的竞争,拼到最后拼的是文化,这已经是许多城市管理者的共识。如果说金钟奖是一个窗口,透过它,人们看到了广州在经济起飞之后重拾的文化自信,看到了广州在富而思进之时不断的文化情结,更看到了广州市委、市政府以文化强市,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远见卓识和塑造广州市民典雅、端庄、独具岭南魅力精神风貌的良苦用心。
金钟奖未来发展瞄准国际
金钟奖落户广州的第一年,就让所有人感到惊喜。在开赛之前,广州市委、市政府便信心满满地提出:将以一流的组织、一流的服务、一流的设施,办一流的奖项,让领导满意、群众满意、参赛人员满意。话虽如此,但是这毕竟是金钟奖在广州的“处子秀”,163名参加复赛、决赛的选手创下了历届比赛的纪录,数十位国内的音乐“大腕”和前辈云集,全国各地的媒体蜂拥而至,此外,等着一睹全国最高水平音乐盛宴的市民,已经让3万张免费派发的门票成为了城中最抢手的东西。
广州的举措则让人们见识了这座城市办好文化盛事的决心和能力:拿出星海音乐厅和红线女艺术中心两座广州最棒的艺术场馆作为比赛场地;安排历史悠久的五星级酒店给专家们入住;准备专门的琴房让远道而来的选手能保持最佳的临战状态……
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吴雁泽事后慨言,这是他“第一次见到为了推进中国的音乐事业,一个城市的最高领导人在办公桌上与我共同探讨如何举办金钟奖;第一次见到一个城市的市领导站在第一线,靠前指挥金钟奖各项工作;第一次见到金钟奖出现全城上下总动员、各类媒体齐上阵的感人场面,金钟奖在广州一炮打响;第一次见到实行比赛观摩赠票,观众座无虚席、秩序井然,广州观众是‘甲级观众’;第一次见到在比赛期间没有当地领导的干预和影响,广州是音乐比赛的一片净土。”
第四、第五届金钟奖,广州在操作手法上愈显成熟老练:赛程和评审设置更加科学和人性化,比赛期间的活动组织更加丰富多彩,甚至还开先河地让比赛选手住进了羊城的寻常百姓家。金钟奖不但在专业圈内越来越受瞩目,在公众中的影响更是稳步扩大,已经逐渐成为广州的一张“文化名片”。
广州为金钟奖勾勒的蓝图中,她将逐步发展成为“金钟音乐节”,规模和范围也将渐渐扩大,不但将吸纳业余歌手,还有可能携手港澳音乐人打造一个影响力更为广泛的音乐品牌,最终成为具有世界级影响的音乐盛事。
文化硬件建设舍得投入
其实又何止是金钟奖,广州高水平的文化活动方兴未艾:“金狮奖”全国木偶皮影比赛、羊城国际粤剧节、广州国际管乐演奏大会、羊城新秀歌手大赛、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展演接连上演,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广州之夜”专业艺术演出、“都市热浪”广场群众文化系列活动……也已被市民和游客津津乐道。
广州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更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高潮。2004年5月,广州市召开全市文化设施建设工作汇报会,全面部署文化设施建设工作,仅由广州市文化局直接协调推进的建设项目便有28个,总投资超过35亿元。广州新图书馆奠基;广州歌剧院计划2007年12月份建成交付使用;辛亥革命纪念馆选定长洲岛;中共“三大”旧址建立纪念馆;广州文学艺术创作中心落户大学城……在寸土寸金的珠江新城,广州硬是为四大标志性文化设施划出了足够的地方。
广州版四库全书——《广州大典》
2005年5月,广州将2000万元的巨款投入了《广州大典》的编纂工程。这项被称为广州版“四库全书”的宏大工程,是传承广州文脉,保护珍贵历史文化遗产的重大举措。工程计划用3~5年的时间,从广州史料、广州人以及外地来穗人士的著述、广版丛书中选辑、整理包含经、史、子、集和丛书等类别书籍共约3000种文献,集成10辑1000册的鸿篇巨制。时间范围上溯汉代,下至1911年;地域范围涵盖了如今广州、顺德、三水、东莞、台山、宝安、清远、香山等在内的广大地区。这是1887年刻印《广雅丛书》之后,近120年来第一次全面整理抢救广州地方文献的工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