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到地下室看望张铭(右)已经成了王兵的生活习惯。国家烟草专卖局授予王兵同志“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模范职工”荣誉称号。
文/图记者陈黎周瑞
阅读提示
同学情义能维系多久?毕业6年后,得知高中挚友患上了精神分裂症,又无依无靠时,你愿意帮助他吗?帮多少?帮多久?面对这份并不轻松的人生友情考卷,市烟草局的普通职工王兵却用行动给了出色的答案:微笑着攥紧挚友的手,一路走下去!今年3月,他默默照顾患有精神分裂症的高中挚友张铭13年的事迹被省内各大媒体报道,人们为这位普通人所做的“普通事”深深感动。 当半年后社会各界的赞誉、质疑、求助都涌向王兵之后,王兵和张铭近况如何?让我们再次走近王兵,看他如何微笑着攥紧“兄弟”的手。
又见王兵笑容依旧
如今,王兵的生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刚走到市烟草局的办公大楼楼下,就看见许多王兵的“影子”。宣传栏里张贴着国家烟草专卖局授予王兵“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模范职工”时的颁奖照片。照片旁边贴着“向王兵同志学习”的标语。今年3月份,市烟草局和省烟草局先后发出《关于开展向王兵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今年6月,国家烟草专卖局授予王兵同志“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模范职工”荣誉称号,并在全国烟草行业内开展向王兵同志学习的活动,王兵还因此得到共计4万元的奖金。同时,单位内组织了给张铭的捐款活动,共筹得25000元治病专款。
与我们面对面坐着,这个在单位分管通讯、水、电、空调业务等维修后勤工作的王兵似乎没有什么变化。王兵依旧开朗地笑着,能说能[口片],也依旧电话多,找他的人多,分内分外事情多,跑上跑下忙得不亦乐乎。记者注意到办公室窗台上的几盆花开得正好,王兵一脸的得意:“瞧,别人养不活的花,放到我这都能养好。我们办公室的花,养好一盆就被抱走一盆。”
纷至沓来的荣誉给王兵带来了不小的烦扰。“出名的感觉不太好。”信多了,电话多了,关注的目光多了,面对的质疑也多了。王兵说,他的事报道后找他的人有四类:要求援助的、不相信报道的、怀疑另有图谋的、少数鼓励赞扬的。有位老太太竟打电话要把同样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儿子托付给他,还有的打电话证实他是不是真的帮助了同学……王兵说这两种情况他都能理解,但他最无法忍受的是别人怀疑他别有目的。“比如怀疑是我把张铭整成现在这样,现在为赎罪;猜测张铭父母有一大笔遗产,我为谋图这笔钱;还有人说我想升官发财,照顾张铭是有预谋的作秀……”王兵苦笑了一下,“有一段时间真的很苦恼,觉得自己帮人帮出这么个结果,真是百思不得其解。”涌来的荣誉和奖金也给王兵带来很多议论。虽然照顾张铭这13年来他已经花费了5万余元,但王兵公开表示给他的4万元奖金他一分不要,都会留给张铭治病用。
其实,王兵根本就没想出名,“这事其实也没有啥,不过是让我遇上罢了。”两年前就先后有两家闻讯而至的媒体记者找上门,都被他拒绝采访。他的事情被报道纯属偶然。今年3月,因为王兵家被评为五好家庭,街道办通知他作为推荐的家庭之一,接受市妇联组织的统一采访。“当时只说到我家采访5分钟,采访内容是五好家庭方面的。”谁知,采访中意外了解到张铭的事迹后,记者们都感动了。各报的记者纷纷登门采访,捂也捂不住。电视台的记者在王兵家拍了整整两个星期。省内各大媒体的报道,立刻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一时间,王兵照顾“疯”同学的事迹传遍了古城。
现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乐观的王兵已经调整好了心态,开朗豁达起来,因为他想通了:“你说你的,我活我的,自己活好,张铭活好就行了。平平淡淡才是真,过了这阵,一切又会恢复平静。”
张铭说出了第一声感激
不过令王兵感到欣慰的是,媒体报道后自己不再孤军奋战。张铭有了捐款,也住进了医院。
王兵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后,很多医院主动为张铭提供治疗。3月27日,张铭接受了铁路医院精神病院专家的会诊后并入院治疗。住院不到一个月,张铭就长胖了,每天在护士的督促下按时吃饭、吃药。以往每天发病时吼叫砸东西的症状也逐渐消失。自从张铭住院,王兵开始奔波于西安到临潼的路上,每周至少去医院看望他两次,每次去都要带去张铭爱吃的水果和替换的衣服。到了医院就帮他收拾衣物,陪他海阔天空地聊天,临走总不忘记去拜访张铭的主治医生和院长,询问张铭的病情和生活。
“这家伙,心挺宽,能吃能睡,以前二尺四的腰围,现在已经长到了二尺七寸,以前给他买的裤子已经穿不上了!”一说到张铭的变化,王兵就显得特别开心。其实,今年恰逢单位集资盖房,王兵正愁着呢。可王兵和妻子还是决定把给张铭看病放在第一位。“房子只要有住的就行,只要能给张铭看好病,他就会有自己的生活,我就放心了。”经过几个月的有效治疗,张铭在医生的呵护治疗下,正一天天地好转。最让王兵高兴的是,张铭说出了13年从来没说出过的感激话,这让王兵高兴了好几天,因为他看到了张铭康复的希望。
“以前张铭从来不主动说话,都是我问一句他答一句。”住院后的张铭变化很大,精神好了,话也多起来。
4月28日,“这个日子,给我留下的记忆太深了。”王兵说,这是张铭住院整整一个月的日子。这天,王兵像往常一样买了滋补品到临潼精神病医院看望张铭,张铭早已经穿戴整齐地站在门口等他,进了病房之后,张铭主动接过东西。收拾完后,王兵惊喜地发现,一向沉默寡言的张铭竟然能主动与自己聊天了,而且说话的神情不再呆板,王兵似乎又看到了十几年前意气风发的张铭。这一天,王兵没有马上离开医院,而是带张铭出去吃饭、理发,一路上和他谈高中的生活,尽管患病后的张铭很难恢复对往日的记忆,但是他显得兴致很高。
临走,张铭一直把王兵送到大门口,分手时张铭一个出乎意料的举动让王兵牢牢地记住了这个特殊的日子。张铭轻轻地拍了拍王兵的胳膊,真诚地看着王兵,轻声说:“这几年你照顾我,谢谢了!”这声音犹如惊雷让王兵心潮澎湃,感动不已。这是13年来张铭第一次对他说谢谢,对于一个精神病人来说,这是非常难得的。“因为他病了,并不知道我的付出,也从不会说感激。”13年中他的委屈和艰辛随之一扫而去。一声“谢谢”让王兵看到昔日友情的珍贵,也看到张铭好转的希望。
因为“不忍”所以“牵手”
无论是朋友还是同事都不理解,王兵13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地照顾一位“疯子”同学是为什么?
“张铭的身世太可怜了。”从高中起,张铭不幸的每一幕都深深触动着王兵那颗善良而敏感的心,他亲眼目睹同窗好友从正常到疯癫,才华一点点褪去,智力一点点下降。“他已经很不幸了,无依无靠、饥寒交迫。”王兵说他最见不得别人可怜,也正是内心的这份“不忍”,让他不能坐视不管,这份不忍最终变成了责任。
张铭是被收养的孩子,他40天时被一对50多岁的老夫妻抱养,一家人居住的小屋不足30平方米,养父母每月的退休金不足200元,为了供养张铭,养父母每天都去菜市场捡拾丢弃的菜叶。贫寒的成长经历,让张铭内向又敏感。1985年上高中时,张铭的朋友也只有三两个,开朗的王兵就是其中的一个。在王兵眼里,张铭是一个才子,经常到他家来借书,爱读唐诗宋词,还爱写诗。
高中毕业张铭就上班了,而王兵上了大学,可友谊并没有因此断线。1993年的秋天,一场刻骨铭心的失恋,彻底改变了张铭的命运。恋爱受挫的张铭喝得酩酊大醉,恍惚中用自己的车钥匙打开了别人的锁,推错了自行车,张铭被扭送到派出所。尽管后来警方证实他是无辜的,可原本内向又敏感的张铭却因此难以释怀,最终被诊断为“间歇性精神分裂症”。
张铭的养父母只能一次次向王兵求救,“眼看着一个才气横溢的朋友瞬间变成了‘疯子’,他年迈的养父母家徒四壁无力为他医治,当时他只有我一个朋友,我不帮他谁帮他?”王兵自从抓住了张铭那双手就从未松开,13年里王兵为张铭做过的事情太多太多。可他从来没有抱怨,也没想过将张铭推开。
1994年秋,王兵带着张铭来到西大街一个中医研究所求医,三个月的药费就要9000元。听到这个数字后,张铭80岁的养母当场心脏病复发。欲哭无泪的老人绝望的眼神深深刺痛了王兵的心,他推迟了婚期,取出了自己所有的积蓄。医生知道了医药费的来源后,把药费从9000多元降到7000元,但是尽管王兵倾其所有解囊相助,还差500多元钱,他又从同事和朋友那里七拼八凑才筹够了药费。经过两年的治疗调理,张铭的病情逐渐稳定下来,王兵才有了结婚的打算。他从简办理了婚事,并欠了2万多块钱的外债。
病情好转后,王兵便开始张罗着给他找工作。1995年和1996年这两年中,王兵把所有的朋友关系都用上了,给张铭先后找过9份工作:搬运工、业务员、勤务员、保管员等。但从来没有一份工作张铭能干够三天。最长的一次是在一家通讯器材公司,前两天表现不错,老板放心地把大门钥匙交给他保管。第三天的早上,张铭却没有上班,数十名员工进不了办公室。接到电话后王兵赶到张铭的住处,看见他在睡觉,无论如何劝说,他都不去上班,理由是“他们都看不起我”。
随着养父母的相继去世,2000年底,张铭变得无依无靠。知道情况后,王兵含着眼泪,带衣衫褴褛的张铭出去洗澡,买衣服,吃饭。“只有我能照顾他了”。
2001年,因为拆迁,孤苦伶仃的张铭陷入了无处安身的困境,当时他所属的街道办决定把张铭送到精神病院去。得知这一消息,王兵找到张铭养母的弟弟。但这位“舅舅”却冷冷地说:“我们不会管他的,这样一个‘疯子’,希望你也不要管他,除了添麻烦,他还能干什么?”这句话深深地刺痛了王兵。
为了给张铭找房子住,王兵费尽了周折。一年里仅在丰禾路,他们就换了五六次房子。第一次房东嫌张铭整晚不睡觉,大喊大叫,其他的房客都被他“吼”跑了,因而赶他出门。第二次比较幸运,找到了一座独立的小院子,房东老两口住前院,张铭一个人住后院,房东每月要价120元,王兵就给150元。老汉爱抽烟,每次王兵去看张铭时都给老汉带几条烟,这次勉强住了半年。半年后,因为嫌张铭太吵闹,他再次被赶了出来。为了让张铭有个容身之处,王兵成了丰禾路的熟人,一到村里,见了村民就发烟,嘱咐每一个小卖部要善待张铭,在他饥饿或者需要帮助时能伸手帮他一把。这一年里,无论是刮风下雨,只要BP机一响,见是丰禾路的电话,王兵就立刻赶去,不管是深夜还是白天。直到2002年初,市烟草专卖局考虑到王兵的实际困难,同意张铭住进局办公大楼的地下室,有了住处,加上单位有食堂,总算为王兵解决了大问题。
“张铭离我近了,照顾起来也方便多了。”别人觉得王兵这些年特别苦,可他却以苦为乐。回忆起和张铭相处的日子,他谈起张铭的“闲闻逸事”。
“你一直都是我的朋友”
在王兵的眼里,患病的张铭像孩子一样淘气。张铭虽傻也有“精明”的时候,身上一没钱,他就难受。问王兵要钱,他会找出一大堆理由。
“来了,坐吧。”张铭是王兵办公室的常客。每次来张铭都乖乖坐下,半天不吭声。“有事吗?”“没事。”张铭低头不语,遇到这类情况,王兵就知道他肯定是来要钱的。“告诉你件事,我……我……明天结婚,给5000元钱!”明知道他在胡诌,王兵仍然打趣地讨价还价,“和谁呀?我没有这么多。”“你不管是谁,那就给2000元吧。”王兵依然摆手:“没有。”“那1000元”、“500元”、“200元”……张铭一个劲地往下降,最后说“50元”,王兵就会塞给他。只要张铭拿到钱,就会心满意足地离开。
“他身上只要有了钱,哪怕是5角,都会昂首阔步地走路。如果他低着头贴着墙根走,肯定是已经身无分文了。”张铭花钱大手大脚,王兵每个月给他的500元生活费,月初就花得差不多了。吃饭喝酒、买烟、买彩票、去八仙庵买古币、有奖邮购。“上次给了他50元,结果下了楼他就买了包好烟,还打了辆的士。”晚上赶到他住的地方一问,张铭只剩3元硬币了。
“你帮我兑个奖吧。”有时张铭会认真地递给王兵一张彩票。张铭拿来一看,日期居然是2004年。哭笑不得的王兵只好说“没中”。张铭不相信:“你没兑,咋知道?”王兵只好说:“奖号我都记在脑子里,就是没中。”张铭的彩票有三大本,他买来彩票从不兑,也从不扔,他像集邮一样细心地收集到本子里。
张铭还经常做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身份证上的照片被他一次次剪下来,他说:“我要用照片寄邮件。”王兵因此给他补办过5次身份证。王兵送来新衣服新皮鞋,张铭斜着眼睛看了看鞋,不满地对王兵说:“这鞋不是真皮的,我不穿!”王兵只好把自己脚上的皮鞋给他穿上,他才高兴。张铭最喜欢一件蓝色衬衣,老穿却不洗。王兵叮嘱他洗衣服,他就端个盆把衣服泡进去。一个星期后,王兵再来看他,发现衣服还泡在盆里。有一次,王兵到地下室去看他,闻见房子里弥漫着刺鼻的臊味,墙角的每个饮料瓶里都被他尿得满满的,整齐地码在墙角。每遇到此事,王兵只有悄悄地清理打扫,将脏衣服打包带回家。
刚开始遇到这些事情,王兵也会生气,后来他慢慢学会如何和张铭相处,那就是间接拒绝。“他迷恋有奖邮寄,我就告诉护士不给他寄信。他乱花钱我就让房东管他三餐,把钱给房东,他没钱时少给一点。每次搬家张铭都会保留着砸坏的家具,我就背着他偷偷扔掉,这样他就不生气了,哈哈。”说起这些“闲闻”,王兵颇为开心。
这13年来,王兵始终还像高中时对待张铭那样,平等相待,关怀备至。在王兵眼里,“张铭一直就是我的朋友”。
工作生活都能苦中作乐
今年37岁的王兵也面临人到中年的种种压力。他现在的生活被分成三部分:张铭、工作和家庭。比常人多了一份责任,这三重责任压得王兵喘不过气来。可乐观的王兵一天总是乐呵呵的。他同情挚友、热爱工作、热爱家庭,因此他能以苦为乐,让自己总在开心快乐的状态中。
工作中的王兵也是一把好手。谈自己的工作,他颇为骄傲:“在公司这么多年换了不少岗位,可每到一个新岗位,原来的工作都会跟着我走。”这些年“跟”下来,王兵的工作内容不断扩充。管通讯让他大显身手,更换、改造、维修设备样样精通,他让行家竖起大拇指,也曾经因此为公司创造了500万元的经济效益。对工作绝对投入,对同事和同学总是热心肠。半夜“单骑救机”的故事,在王兵身上发生过很多次:半夜从外地打车回公司修中央空调,再坐车回去参加培训考试;接到同学电话告知运输车中途抛锚,天寒地冻他跑去修;给孤寡老人和离退休职工义务换煤气……现在,王兵在单位的后勤中心工作,负责通讯、水、电、空调业务等维修服务的管理工作,现在的他更忙碌了,八小时内外“热线电话”响个不停,他还和以前一样,绝对不推托,热心相助。
热爱工作的王兵虽然忙碌,但也有自己的生活乐趣。他喜欢和人聊天,喜欢交朋友,喜欢聚会,喜欢一家人周末聚餐。王兵的家庭是幸福的,他有一个善解人意的妻子。他们从相恋到结婚,正是王兵给张铭大把花钱治病时,虽然为了给张铭治病,王兵推迟了婚期,但妻子理解。照顾了十几年,对于这个“第三者”,妻子嘴硬心软,从不阻拦。王兵说妻子的理解支持,让他十分感动。王兵的女儿已经9岁了,因为从小就知道有个张铭叔叔,所以小丫头对张铭一点也不惧怕。“张铭叔叔你咋不说话呢?”“张铭叔叔,你喝水啊。”女儿对张铭就像对自己的亲叔叔。
“我会一直攥紧张铭的手”
许多人赞许王兵的行为,但又很不解他的选择,由此也产生了各种怀疑,有一种声音传到了王兵的耳朵里:“那是他收入高,不然谁有这么多闲钱照顾外人”“他要是低工资早就放手了”……王兵从事的行业因此成了别人的话柄。“如果经济条件比现在差,你还会选择照顾张铭吗?”面对记者的这个假设,王兵没有回避,也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讲起了他那多病的女儿。
王兵的女儿1997年出生,从小就体弱多病,女儿的医药费就成了那几年家庭最大的开支。“她一出生就是新生儿肺炎,动不动就感冒,感冒十几天都好不了。满月中只有一个星期是在家过的,其他时间都是在医院打针。”随着费用的剧增,王兵感觉到沉重的经济压力,“当时真是花钱如流水,我算过女儿出生半年医药费就花了6000元。”王兵说当时家庭支出的大头是,女儿每个月花1000元,张铭花500元,再加上家庭日常花费,工资常常捉襟见肘不够花了。好在有父母的贴补,工资才勉强够用。可到了1998年,经济状况就更糟了。烟草行业普遍降薪,王兵的工资降到每月不足千元。“都不知道该怎么活,只好到处借钱。”随着女儿的长大,各种开支也加大。在女儿5岁之前,王兵说家里的存折都是流水账,没有存过一分钱。“不知道那几年是怎么熬过来的”。
就在那样的经济重压下,王兵也没有想过放开张铭的手。当时张铭的养母还健在,找王兵接济已经成了习惯。王兵面对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老人,只好把借来的钱再递到老人手里。现在,王兵惟一遗憾的是“那几年实在没有钱给张铭张罗看病,拖得有点久”。
回顾王兵37年的生活轨迹,有13年在帮助照顾张铭,他用自己的行动向世人展示了友情的可贵,向世人展示了一个普通人的爱心世界。
对于以后,王兵也有打算,那就是给张铭成个家,让他的生活有人照应。他已经发动自己所有在农村的亲朋好友,为张铭张罗个媳妇,哪怕是年龄大些、长相差些,只要会做饭、贤惠就行。“成家后,再想办法给他摆个烟摊,一个月近千元的收入,两人的生活应该不成问题,再说有问题还有我哩!”
一个“不忍”,牵出了一段同窗之间的特殊友谊;一个牵手,连起了一对并无血缘的真正兄弟。王兵就这样始终微笑着攥紧张铭的手,从不松开,一路走来。王兵说:“其实我的生活目标很简单,让自己过好,把张铭照顾好,就知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