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广州11月6日讯记者贺林平报道:今年秋,广东省工商局对广州、河源、惠州、肇庆、清远、云浮、汕头、佛山、阳江、茂名、揭阳等11个市流通领域中销量大、分布面广、市场占有率高的农药、化肥商品进行了监督监测。 从今天公布的抽检结果看,广东市场上农资商品质量堪忧,相对于往年和今年春季,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在所有抽查的325种化肥、农药商品中,合格187种,合格率仅57.5%。在不合格的138种中,有90个品种因严重不合格被曝光。
生产厂家不负责是主因
经过分析,化肥中的复混肥料和农药中的杀虫剂质量问题尤为突出。据介绍,在80种不合格化肥中,有72种是复混肥料,大多数的氮、磷、钾和总养分均低于标准要求。如一种标称为金键肥业有限公司生产的50kg/袋复混肥料(2006FGR334),总养分标示值为25%,实测值仅为4.7%。农药中杀虫剂的合格率仅为57.1%,主要是有效成分含量不合格。标称为安庆化工总厂生产的50%甲基1605乳油(2006NGR250)其标准值为50.0%,实测值为检不出。
广东省工商局市场处处长郭展强介绍,本次抽检严重不合格的比例如此之高,与生产厂家有很大的关系。由于复混肥料养分配比合理、针对性强,施用方便,深受农民欢迎。但因为复混肥料的生产工艺简单,投资少,非常容易制假,许多不法厂家以次充好生产伪劣产品。检测技术落后、重视产量、轻视质量是造成农药质量问题的最主要原因。尤其是小型企业,生产设备简陋,缺乏检测设备、技术力量弱,人员素质差,加上监督体系薄弱,管理力度不够,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就没有保证。
此外,经营主体不规范也是主要原因。在抽查的经销单位中,大部分为个体经营;而所谓的全民所有制和集体经营企业实质上是名存实亡,基本上由个人承包经营。许多经销商缺乏农资方面的知识,经营规模小,没有严格的进货验货制度,没有向生产商索取生产许可证、质量证明书、产品质量检测报告等资料。
完善监管机制为护农
据了解,这次抽检结果并非个例。近年来,由于农资生产经营体制发生了一定变化,农资生产和经营秩序存在一定程度的混乱,农资商品质量出现了连年总体合格率偏低的局面。
“农资质量关系到农民兄弟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新农村和和谐社会建设大局。”广东省工商局副局长彭海斌表示,下一步将以完善农资监测体系、加大农资监测力度为突破口,进一步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强对农资市场的监管,下大力气、下大决心管好农资市场,确保农资商品的合格率在近期得到明显提高。
按照国家工商总局《关于对企业实行信用分类监管的意见》要求,广东今后将对农资企业进行信用分类监管。按照相关票据和证照是否齐全,购销台账是否属实,有无制售假冒商品行为等为标准,将农资企业分为A、B、C级,在工商年检、监管频率、处罚力度等方面给予不同对待。对严重失信、最近一年内有严重违法违规记录一次以上,在省、市工商部门组织的商品抽检中结果为严重不合格的,实施经常性质量抽查,在报纸等媒体上曝光,其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
同时,实施化肥、农药入市备案、索证索票和不合格商品召回制度。特别是经监督抽检不合格的化肥、农药强制备案。农资经营户购进每一批商品都要向供货方索取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质量合格证、购货发票等相关证书复印件和票据,并及时向当地工商所备案,同时要如实填写经营台账,登记化肥、农药来源、质量状况、销售去向、仓储等情况,向购货者开具发票,真正使进货渠道清楚、销售去向明确。一旦出现商品不合格情况时,生产厂家和经销商必须主动限期召回有问题商品。据介绍,今年3月,广东省工商局已指导广东省市场协会成立了农资专业委员会,组织化肥、农药入市备案、索证索票和不合格商品召回制度的实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