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革命老区宿豫,曾是苏北典型的贫困区。然而,最近几年来,宿豫区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兴建起多家大型工厂,既有本地的秀强玻璃,也有来自张家港的长江润发(宿豫)工业园。厂区宽阔的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厂内厂房林立、车水马龙,过去诸多以贫困闻名的乡镇,现在也基本实现脱贫,并逐步走上致富的康庄大道。
是什么力量在短短几年间,使该区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并登上改革发展这一高速行驶的现代化“列车”的呢?记者从宿豫区区委书记许步健书记处得到了答案。
11月1日,一个艳阳高照的秋日,记者采访了宿迁市宿豫区区委书记许步健。面对记者关于宿豫的疑问,许书记微笑着打开了话匣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形势的不断变化,现在的扶贫不能停留在过去的送钱送物‘输血’式扶贫上,而应该帮助扶贫对象增强‘造血’功能和自我创造财富的能力。对贫困户的扶持也要分类指导,不能搞平均主义。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促进扶贫对象均衡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最终到达致富的目的。”为此,宿豫区连续召开了几次常委和书记办公会议,最终统一了思想,形成了共识,提出了具有代表意义的“扶贫先扶富”、“三来一加”、“招商引资、工业强区”的理念,走出了一条苏北欠发达地区发展的新模式。
扶贫先扶富
宿豫区大胆提出了“扶贫先扶富”的新理念。乍看与以往的扶贫思想完全相悖,事实上这一新颖理念的确改变了宿豫区以往的面貌。那么,该怎样正确理解这一新理念?这一理念又是如何落到实处的呢?
许书记说,扶贫先扶富是深入落实邓小平理论的延续,扶贫首先要有载体,这个载体就是党员干部首先要带头致富。据许书记介绍,在宿豫区有明确要求,村组干部人人都要有项目,人人都要成为“项目经理”。为了帮助经济薄弱村尽快脱贫,区里坚持把村干部带头上项目作为建设“双强”村班子的首要和迫切任务,大力支持基层干部创业。同时在区里建立鲜明的用人导向,提出了“自己富,带领富,才有资格当干部”的用人理念。
宿豫区蔡集镇党委委员、镇长助理、张油坊村党支部书记刘宝华就是个新型干部的典型例子。他一直认为“干部,不仅要会干事业,还要能创业,更要会当老板”。刘宝华1983年高中毕业后,先后在村里干了15年的会计和村民委员会主任。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又积极发展了家庭运输业和针织加工业。1998年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后,带领全村群众大力发展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创办了“宿迁市宝华地毯厂”,使本村及周围500余户农民实现了在家门口上班拿工资的梦想。
目前,宿迁市宝华地毯厂已形成了年产地毯50万平方尺的能力,实现产值600余万元,利税25万元。据了解,宿豫区的陆集镇11个行政村,有项目的村组干部就有124人,兴办服装、电子、玩具等工业项目160余个。该镇季桥村10个项目中有5个是村干部带头创办的,可解决农村劳力就业310人,每年可增加农民工资收入达200多万元。据区委一位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区已有658名村组干部当上“项目经理”,占村组干部总数的90%左右,共创办各类工业项目446个。
三来一加 全民创业
记者在宿豫区采访时,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就是“三来一加”。那么,到底什么是“三来一加”呢?据许书记介绍,所谓“三来一加”就是指“来料加工、来样定做、来件装配和农副产品加工”。由于“三来一加”工业具有投资少、风险小、工艺简单易学、时间安排随机性大、加工地点分散、农民足不出户就可实现就业创收,因此一出现,立即受到广大农民青睐。许书记认为,“三来一加”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群众脱贫和致富的双重问题。据了解,宿豫区已形成“三来一加”加工点1500余个,形成“三来一加”工业专业村132个,从事“三来一加”生产的人员达8.2万人,预计今年可实现加工费1.2亿元,仅此一项,即可带动农村居民人均增收250元。
宿豫区在发展“三来一加”的同时,还十分注重在广大农村培养新的创业理念和创业文化,可以说,全民创业就是“三来一加”的具体体现。通过大张旗鼓的宣传,在全区上下形成一种“人人思创业,个个谋发展,家家有事做”的浓厚创业氛围。区委还提出了“三创”思想,即干部创事业、能人创企业、百姓创家业。谈到全民创业,许书记笑说,现在他觉得老板才是最可爱的人。
全民、大规模的创业离不开大量的职业技术人才,这里就不得不说宿豫的职业技能教育。正是有了完善而全面的职业技能教育,才使创业者们有了创业的思想和技能。宿豫区对初中、高中毕业后不能继续升学的学生,百分之百组织技能培训,实现转移就业。为此,区财政还特别安排100万元设立培训专项基金。与此同时把每位劳动力的基本资料详细归类存档,并组织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做到全员普查、全员分类、全员培训、全员转化。目前,全区已为30万农村劳动力建立档案,培训农村劳动力8.9万人,转移到二三产业人员15万人以上。
招商引资 工业强区
2002年秋季,为适应工业发展需要,宿豫决定新建一个工业园区。在随后短短2年多时间里,不仅吸引张家港长江润发集团前来兴建了长江工业园,并立即上马了8个项目,其中6个竣工投产,总投资额达4.5亿元,年销售额可达20亿元,利税8000万元。
面对如此喜人的成绩,许书记表示“自从有了长江工业园,宿豫经济发展就迅速高效的多了,但最重要的还在于给宿豫人带来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对于以食品、纺织、化工等传统产业为主的宿豫工业园区来说,长江工业园落户大大改善了全区的工业结构,填补了多项工业空白。园内的鑫宏铝业很快被评为“江苏省名牌产品”,华达涂层有6项科技成果被评为省科技攻关和火炬计划项目,耐指纹板生产线更是填补了国内空白,市场前景广阔。这些投资,也给宿豫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工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全新的平台。
目前,工业园各企业招工1500多人,人均年工资达8000元。而张家港人为宿豫带来的精神财富则更显巨大和宝贵。2004年,张家港人在工业园内同时兴建4幢办公楼和宿舍楼,只用了3个月时间,并且质量一流。许书记多次在全区干群大会上以此为例,激励大家学习张家港人的这种创业精神和工作效率。同时,为更好地学习“张家港精神”,宿豫区选派了大批干部到张家港企业挂职锻炼,还特聘了长江村党委书记、长江润发集团董事长郁全和为高级顾问,聘请一批张家港市老领导给广大干群讲创业史、发展史。许书记也以此提出了全新的“宿豫文化”——凝心才聚力、争先才进位、创新才有路、爱拼才会赢。
事实上,自从长江村人入住宿豫办工业园开始,宿豫人就有了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上的典型,全区广大干群的思想意识有了深刻变化。以往的望富兴叹、小富即安的心态不见了,如今的宿豫人身上多了一分“不争一流誓不罢休”的豪情壮志和“越是困难越向前”的大无畏精神,一股全民创业的大潮扑面而来。
本报记者 石勇 孙瑞
通讯员 何首君 李寒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