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一体化联合作战的新要求,使军队工科院校的传统教育显现多方面的不适应:办学理念相对滞后,教育平台信息化程度相对较低,传统学历教育的专业体系相对封闭,教学内容更新相对缓慢,师资队伍“近亲繁殖”相对落伍……
○推进军队工科院校任职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应以“能力跃升”为核心,开展“联合作战形态”的模块式组合教育,基于“科研牵引”发展特色教育,进行实时“感知战场”的仿真式教育,创造真正解决现实问题的“灵捷式”教育……
面对时代、使命、职能、任务的变化,聚焦培训对象任职能力的提升,已成为军事教育领域贯彻科学发展观、推进工科院校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联合作战呼唤新型军事人才
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人才培养标准和要求。适应信息化战争需求的新型军事人才培养,必须基于联合作战体系下的一体化训练模式。
联合作战要求超前培养人才。信息化战争的内涵是全维空间的联合作战,即通过信息技术将各作战单元、作战要素、作战空间有机地融为一体,以成倍地跃升体系对抗和整体作战之效能。为此,知识储备、能力建设都要先于战争实践积累,而驾驭信息化战争的人才更是要用超前的眼光实施前瞻性的培养。我军工科院校必须转变现有的以通识教育为主的模式,不失时机地用联合作战所需的新知识、新技术、新装备、新战法以及信息化战争的最新研究成果重组教育训练体系,尤其要加强培养对象“专业变轨”的能力。
联合作战强调综合性人才的培养。纵观上世纪末至今的几场局部战争,均体现出“一体循环、动态聚合”的现代联合作战特征。运用数据链和网络技术,把各级指挥平台、武器平台、保障平台、传感平台和战场空间交链起来,实现对各作战力量的整体调控、一体化反应。因此,院校教育也必须从联合作战的特点出发,打破人才培养按传统学科设置的格局和教学定势,淡化专业之间的界限,通过跨专业、跨学科、跨兵种的交叉训练,培养出通专融合、指技合一的复合型军事人才。
联合作战要求人才培养必须多样性。信息化条件下的作战是以内聚式、网络化的行动为前提,具有全维化、分布式、非线性等特征,联合作战力量的组成是“积木式”的,不同的作战任务和不同的作战环境,可以有不同的组织形态和资源配置。因而要求教学组织也必须转变为“可重构的模块化”形态,以便在专业、学时、教学方法以及课程设置与讲授内容上具有最大的灵活性,按照作战任务需求组织相应的教学与训练,并加大“接口课程”的教学力度,尽可能满足不同任职的需要。
联合作战要求人才培养必须具有开放性。联合作战是一个开放的大系统,表现在知识、技能、物质、能量,特别是信息流的“输入”与“输出”能适时地与外界进行交换。因此,军队院校教育必须打破封闭办学观念,着力构建一个开放的教育体系。必须大力开展校际包括社会教学力量的合作交流,在办学思路、办学经验、科学研究、信息资源、师资力量等方面实现最大限度的资源共享。必须把军校教育的小系统融入国家教育大系统中,充分汲取地方高校,特别是名牌大学的先进经验,加强与地方高等教育管理机构、理论研究机构的合作,拓宽办学视野,优化资源配置,为新型军事人才的快速培养拓展空间。
院校任职教育现状亟待改变
随着信息化条件下一体化联合作战已经成为未来作战的基本模式,我军工科院校任职教育显现出多方面的不适应。
一是办学理念相对滞后。目前的任职教育普遍存在三种倾向:把任职教育看作岗前教育、技能教育,形成了“学历教育脚长,任职教育腿短”的畸形;把任职教育办成了“压缩饼干”式的“温故而不知新”的学历教育,表现为沿用学历教育的教学模式、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只进行相应教学内容的删减、压缩和拼凑。而任职教育是一种特色教育,必须以培养驾驭未来战争所需的实用型高层次人才为目的,以适应战场复杂环境、判断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最终评价指标。
二是学历教育的专业教学体系,已成为任职教育的障碍和壁垒。学历教育强调以“学科专业深度为主适度拓展口径”的教学模式,而任职教育更注重在高层面上以“相关、相融、互补”为特征的综合训练模式。目前的学科专业建设无论从指导思想、教学体系还是课程标准及教学内容上都几乎是自成体系的,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基本上不适应任职教育的综合训练模式。
三是教学内容更新缓慢。任职教育要求教学内容必须与应用技术的发展相同步,与最新科技的进步相匹配。而学历教育注重的则是科学技术原理和基础知识的传授,不太关心应用层面问题的解决,其体系的相对稳定性和思维的惯性,必然导致教学中存在“一本书主义”和“过时战例反复讲”等现象。
四是师资队伍建设处于半封闭状态。目前军队院校师资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直接从院校毕业生中选留,这类教员数量偏多,“近亲繁殖”的现象较普遍;二是从一线部队选调干部,这类教员在院校教员队伍中的比例较低且缺乏教育学的系统训练;三是来自其他军校和并非一流的地方大学毕业生。以上这些教员不仅经历比较单一、实践经验少,而且大多数没有军事演习、军事学术交流、代职挂职、参观见学、临战训练的经历。这些,都对以现有的师资队伍完成学历教育向任职教育转型,提出了严峻挑战。
五是缺乏任职教育的教学平台。相对于学历教育而言,任职教育要求教学平台的现代化程度更高、教学环境的信息化水平更强,对训练设施和装备的依赖性更大。从某种意义上说,任职教育是个高投入的教育,需要建设适应实战需要的实训场所和教学设施,需要把最新的装备投入教学一线,需要对任职教育的师资队伍进行更为超前的培养。
努力实现任职教育转型
面对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的迫切需求,军队工科院校的教育转型必须转得快、转得顺、转得好,实现军事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任职教育是以“能力跃升”为核心的应用层面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是任职教育的终极目标,未来战争需要大批“通专并蓄”、“指技合一”的人才。尤其在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联合作战时代,知识、技能更新的速度日新月异,任何形式的院校教育都不可能做到一次充电就一辈子放电。因此,任职教育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把握好“三个有利于”的原则。“三个关系”是:指挥管理和工程技术的关系,把学员培养成具有指挥员素质的工程技术军官或受过工程师基本训练的军事指挥军官;“通才”和“专才”的关系,在“通才”宽厚的知识、技能基础上,又是其中某一方面的专家;第一能力和发展后劲的关系,第一能力首先是站得住脚、抓住成才机遇期,而往后才能得到重点培养,不断委以重任。“三个有利于”是:有利于增强任职能力,在部队用得上、受欢迎;有利于增强发展后劲,在部队留得住、站得稳;有利于增强综合素质,在战争中过得硬、打得赢。
任职教育是“联合作战形态”的模块式组合教育。其基本特征为:教学系统是拥有众多教学元素的弹性集合,每个教学元素涉及的内容、方法、手段,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稳定性。在一体化联合作战中,虽然各个作战单元和力量构成高度融合,但不同岗位、不同工种的知识和能力仍具有较强的指向性。因此,在任职教育中,以作战单元或岗位的知识、技能为目标取向,按照教育学的分析方法进行分解和量化,抽象出基本的“教学元素”,每一个“元素”都对应着确定的知识点和技能水平。“教学元素”可随时修改或增删。采用“弹性集合”组织教学,任职教育就具备了灵活性和综合性,就能按联合作战的需要实施“量体裁衣”式的培训。
任职教育是基于“科研牵引”的特色教育。没有高水平的科研,绝无特色鲜明的任职教育,更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信息化作战所需人才。长期以来,院校在科研工作上存在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缺乏从科研过程中汲取教学效益的意识,科研成果特别是军事科研成果对专业教学的反馈促进作用没有充分体现,没有形成科研工作对特色教学的推动机制。随着联合作战体系的建立,信息技术的广泛引用,部队对院校教育“含金量”、“含新量”的要求更加迫切,院校教育必须树立以特色科研带动任职教育,以任职教育支撑特色科研的思想。科研工作应突出强调军事效益,一方面注重科研成果向联合作战能力的转化;另一方面加强科研成果向特色教学能力的转化。
任职教育是实时“感知战场”的仿真式教育。只有突破传统的学历教学体系,遵循联合作战系统化原则,贴近战场,依托部队,走“战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才能培养出一线急需的、“即插即用”的零距离实用型人才。
任职教育是解决现实问题的“灵捷式”教育。任职教育应紧紧围绕联合作战实践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使学员在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中切实提高能力。“灵捷式”的所谓“灵”,即灵活、灵便,可以解释为灵活的培养模式;所谓“捷”,即迅速、敏捷,具体解释为教学迅捷地适应战场需要。在教学模式上,应从学科本位向岗位本位变革;在课程变革上,应从知识本位向职力本位变革;在组训模式上,以问题研究为牵引,引导学员争论,培养学员独立思考和分析、研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程设置上,应引入“课程设计”的概念,组织真正懂得任职教育的专家,包括院校教员和部队指挥员共同开发课程,按照人们认识技术、学习技术、掌握技术的特点,重新整合课程,创建新的适应部队特点的课程体系。
任职教育是依托“互动交流”的双向式教育。必须从师资队伍建设入手,加强院校与部队的互动交流,采取“送出去”和“请进来”的办法,建设一支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师德高尚、有较强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员队伍。“送出去”,就是要鼓励教员到部队进行实践锻炼,丰富实践经验,增强教学针对性。“请进来”,就是要从部队、科研院所、地方高校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指挥员、专家教授到院校任教,以满足教学需要,弥补专职教师教学缺陷。同时,任职教育还应转变“唯师是从”的专制型师生关系的观念,建立互动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