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黔在线讯“喂,老张啊,日本这边薇菜脱销,你赶快组织一批货来!”位于石阡县甘乡扶堰村的山珍食品加工厂过去因市场信息闭塞,不能及时把薇菜卖出去,损失不小。如今通了电话,厂里的薇菜好卖多了。厂长张远方如今不但能用手机随时与买主联系,还利用农经网进行网上交易,甘溪薇菜就这样一路“漂洋过海”出口到了日本。
像张远方一样,那些生活在边远山区的农民再也不用为远离“信息时代”而烦心了,记者昨日从省通信管理局获悉,截至目前,全省“村村通电话工程”(以下简称“村通工程”)已通电话行政村达到19617个,村通比例达到97%。“村通工程”的完成在农民和市场之间架起了一条“信息高速路”,缩短了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这对于加速农村现代化建设,服务“三农”,缩小区域间差距,实现全面协调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施秉县马号乡楼寨村村民高兴地告诉记者:有了电话就等于有了“顺风耳”,农副产品找销路方便快捷了;有了电话,信息畅通了,就可以随时掌握市场价格波动情况,再也不用担心“质优价廉”了;有了电话,随时可以跟外出打工的亲朋好友联系,心与心的距离拉近了;有了电话,村民们再也不用翻过两座大山,走八九公里的山路到相邻的村镇去打电话了。
据统计,两年以前,我省近万个行政村未通电话,村通电话比例仅在60%左右。而且这些未通电话的行政村大部分地处山区,条件恶劣,“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使这些山区成为“信息盲区”,极大地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为建设和谐贵州,省委、省政府从全省实际出发,从群众最希望办、目前又能够办好的事情入手,2004年9月全面启动“村通工程”这项惠及千万农民兄弟的“民心工程”。
在省通信管理局等部门的全力推进下,“村通工程”迅速展开,承接此项任务的贵州移动、联通等企业针对施工时间紧、难度大、环境恶劣等困难,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因地制宜地采用了多种通信技术手段,加快技术改造步伐,优化网络结构,成功地打了一场“村通工程歼灭战”。
为了保证“村通工程”切实发挥作用,使农民装得起用得上电话,省通信管理局会同有关部门,灵活制定了适应农民消费水平的资费标准,对农村通信实施政策倾斜和扶持,不仅做到了“村村通”,也保证了“村村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