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记者走进“中国凉都”———六盘水市农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派“金秋硕果是丰年”的繁荣景象。市委书记辛维光简略地向记者介绍了他们是如何“跳出农业抓新农村建设”的情况,真耐人寻味!煤、电、钢材奠定了六盘水市工业的坚实基础,飞速发展的工业和城市与滞后的农业和农村相比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日趋凸显。 如何破解这道难题?“新农村建设”摆进了市委领导决策层的重要议事日程。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在六盘水市委书记办公桌上,一份“十五”期间全市财政投入“三农”的统计表,吸引记者的眼球:2000年到2005年各级财政累计投入“三农”资金14.83亿元,年均2.47亿元。其中2005年投入3.17亿元,比2000年的1.78亿元净增加1.39亿元,增幅达118%。别看这几个简单的数字,它折射出六盘水市工业迅猛发展之后,政府才有财力反哺农业。近几年六盘水市财政(包括上级补助)每年投入农业的资金大幅度增加,仅今年支农资金达5500万元,农民增收、粮食增产、农业增效“三增”排名全省第二,受到省委、省政府的表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在财力支持下农村发生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但并非是六盘水新农村建设的惟一模式。到田野看一看,你会发现六盘水市农村发生的变化。盘县去年财政收入超过了13亿元,统筹城乡,以城促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今年,盘县预计财政收入将突破1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2000元,经济增长幅度连续两年名列贵州省前列。成为全省发展最快的县之一。探寻盘县崛起的奥秘,首先把目光聚焦到该县较为落后的地方———红果镇小关村。这里,曾被人们称为盘县的“大西北”,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村子,全村4634人仅有耕地1188亩,人均耕地才0.3亩。村委会主任彭和平先富带后富,用自己开采煤矿挣得的钱“反哺农业”,投资60万元租地5亩,创办农悦养殖场,建圈舍2200平方米、办公楼500平方米、职工宿舍400平方米;配套建起了配种房、繁殖区、秸秆青贮池等设施;从外地引进种公牛2头、能繁母牛108头。今年已出栏牛160头,现存栏124头。该场不仅为本村转移了18个劳力,而且租用本村土地种草为村民增加二次收入。在彭和平的影响下,该村其他几个煤炭老板也将赚得的钱“反哺农业”。樟木树煤矿老板投资70万元占地20多亩,创办黑山羊养殖场,养羊200多只,就地解决了10个剩余劳动力就业。小关村采取煤矿带大户、大户带两户(独生子女户、二女结扎户)的模式推进养殖业的发展。全村养殖大户达149户,存栏大牲畜由过去的829头(匹)发展到1638头(匹)、生猪1896头、羊1130只、家禽8740只,农民人均纯收入由过去的千余元提高到2400多元,仅养殖一项占全年纯收入的42.7%。小关村农民荷包鼓了之后,自发地投入25万元硬化了9个自然村寨的连户道路,改造村寨公路3200米,改厕、改圈、改厨491户,304户装上了程控电话,电视普及率达75%以上,合作医疗参合率达86%。如今,“晴天灰满桌,雨天挽裤脚,垃圾堆墙角,污水门口泼”的脏乱差现象已一去不复返。市委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就农业抓农业,也不仅就农村抓农村,力求以“工农互补”发展的全新的理念打造新农村。这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今天,探讨和倡导六盘水市解决制约新农村发展速度,以科学的态度,树立创新意识,前瞻性的部署,到权威性规划的落实等诸多方面的观念突破。六盘水市既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也有富饶的生物资源,在致力于发展煤炭、电力、冶金、建材、煤化工、高载能等六大产业的同时,市委、市政府逐步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发展畜牧、马铃薯、蔬菜、茶叶、中药材、经果林等六大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并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已形成22个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由民营资本控股、国有资本参股、注册资本金达800万元的六盘水乌蒙山马铃薯发展有限公司正在组建之中,其中盘县电厂入股120万元。在钟山区,记者看到裕丰牧业有限公司坚持走生态农业、循环经济、规模化、集约化养殖之路,分别在黄办的双坝村、汪家寨的大塘村、大河的大地村办起了3个规模养鸡场,在大河镇的大箐村创办了一个大棚养鸡示范合作点,在川心小区粮食储运库创办一个年产5000吨饲料加工厂。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方式加快养殖业的发展。从进鸡育雏40天移交协会,前40天资金由公司承担,后期管理由协会负责,不让农户承担技术和市场风险,公司负责整个饲养的技术、管理、收购、销售,每只鸡售后返回工资及利润1.5元,每户每批次养鸡1000只,全年可出栏商品鸡5000只,户均年收入5000—7500元。目前,该公司存栏肉鸡10万只以上,年出栏50万只,市场销售量占了整个市中心区70%的商品鸡市场份额。
增强农民“三增”意识和市场竞争能力
市委领导告诉记者,光靠农业是无法解决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的。所以,坚持跳出农业抓农业,跳出农村抓农村的思路,促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千方百计转移农民,把农民从农业生产中转移出来,是经济相对落后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因此,要真正把每件实事办到老百姓心坎上,把每分钱用到刀刃上,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效果,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实惠。前进村曾经是水城县纸厂乡出了名的贫困村,它所在的乡也是水城县较为贫穷的地方,贫困户最多的年收入还不足千元,这里致贫的根源更在于当地农民“小富即安,小富即满”的陈旧观念。不能让前进村再拖纸厂乡的后腿。“必须突破纸厂,打开瓶颈,均衡发展。首先是要抓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第二是农业的产业化,第三是工业平台的打造,第四是小城镇建设的靠拢,第五是大力发展乡村游、开办农家乐。”水城县从前进村入手,转变观念,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引领农民创业致富,快速摘掉贫困帽子。从2004年年底开始,市委书记辛维光把前进村作为自己创办新农村建设示范联系点。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强基固本,村“两委”通过公开报名、资格审查、面试答辩、公开选举。村支书、村委会主任一上任,充分利用山区资源优势,瞄准城市居民餐桌、城市绿化的需要,大力发展“餐桌经济”、“花卉经济”、“农家乐经济”。没有资金,用资源招商引资;没有技术,从浙江、福建、六盘水等地引进老板进行开发。仅今年,前进村投资75万元新建现代化蔬菜大棚100个、简易大棚100个,贷款30万元办起了光明铸造厂,连片种植反季节蔬菜200亩、反季节西瓜300亩、推广脱毒马铃薯1000亩,仅种养和劳务三项,全村人均纯收入突破3000多元、人均占有粮食810公斤。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奋斗,前进村在省和市有关部门的鼎力支持下,先后投资336万元,硬化了5.6公里进村公路、5000米连户道路,修建了移动机站。目前,全村改厕210个、改灶100个、建沼气池160口,修建18立方米的垃圾池3个、花池3个、安全防火蓄水池9个;修建三面不见泥的灌溉沟渠3000米、河堤附属工程700米;新建村级精神文明活动室和700多平方米的敬老院。六盘水市农办李主任告诉记者,市委、市政府通过政策扶持、科技指导、招商引资、“外引内育”,立足资源特点,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马铃薯、茶叶、生姜、核桃、优质米等,目前优质农产品群已经崭露头角,“天使”土豆片、“信友”核桃乳、“滴水滩”富硒米、“乌蒙春”富硒茶、“山明”姜茶等知名品牌,成了六盘水市近几年在农业结构调整中靓丽的新“名片”。这为推进新农村建设起好步、开好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加快乡土人才的培训全面提升农民的素质
建设新农村,人才是关键。六盘水市把农村沉重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市里将财政、农办、阳光工程、扶贫等培训经费捆绑使用,由政府买单培训后造就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使他们成为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力量的源泉。仅今年,六盘水市参加各种就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就达2.7万人,其中有2.2万人成功地转向“珠三角”和“长三角”第二、第三产业。盘县劳务外派培训基地是六盘水市最早建立的一家农民培训基地,仅该县的“黔军”入滇达10多万人。盘县培训基地负责人介绍说,这家劳务外派培训基地创立3年来,已培训转移劳动力3500多人,2000多人分布到全国各类大中小企业打工。培训主要是和国内接轨。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就培养什么样的人,现在已经开设了服装专业培训、电子专业培训、木工、泥工专业培训等10多种工种的培训。六盘水市负责人谈起打造农村人才培养基地的做法时,认为对农民进行基本培训,一是让未来的农民去读技校,同时对现职的农民进行培训,提高他们劳动力的附加值;二是跳出农业抓农业,把大批的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依靠科技优势,发展特色高效生态农业,全面提升农业综合效益,是农民增收的基础。钟山区作为六盘水市政府所在地,去年区农业局开始启动新型农业“科技种植园区”工程,园区覆盖6个村民组510户2040人。市、区专业技术力量加大对凤凰街道办事处双龙村的科技培训,全村的劳力不用外出打工,实现就地转移,从事西瓜、蔬菜、草莓等绿色产品开发。依托区农业局从台湾引进合欢甜豆、特长80豇豆;从泰国引进特种水产、花卉苗木和商筋棒豆、津春四号黄瓜、蕹菜;从日本引进雪山花菜等20多个特色蔬菜品种进行示范,使每亩年产值增加3倍以上,预计全村今年人均纯收入突破3000元。目前,外地客商带项目、带资金、带技术、带市场落户双龙,发展效益农业,使双龙村的传统种植结构得到了一个全面的改善,现已形成400亩蔬菜、280亩草莓、120亩西瓜高效农业基地,兴起了发展高效农业的热潮。 作者:邱存双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