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江两岸风景如画,高楼林立,林木造型别致;街道宽敞整洁,两边绿树掩映、芬芳花草点缀其间……这些变化,映在了武隆人满意的笑脸上,融到了人们生活的点滴中。近年来,随着一批重点工程的实施,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地处巴渝大地的武隆县城,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浓黑重彩绘蓝图
位于大娄山腹地的武隆县城依乌江而建。过去以乌江两岸纵深发展的城市建设思路造成城市功能设施不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建设成本,限制了城市的扩张能力,严重地制约了城市的发展。
为加快县城发展,完善城市功能,2002年3月,县委、县政府组织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远赴青岛、大连等地“取经”,决策层求索的脚步穿过高山平原、走过大江南北。通过认真调查研究。县委、县政府及时调整了城市建设思路,把“纵深发展”思路改为“沿江发展”,在避开地质灾害险区的同时为县城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003年初,武隆以200万元重金面向全国征集了县城城市形象风貌设计方案,科学地描绘了以生态旅游为主的武隆县城发展蓝图。而在此之前,重庆40个区县(自治县、市)中,仅有渝中区做过城市形象设计。武隆,渝东南一个山区小县,在城市建设中展示了自己起了气魄和眼光。
“大建设”促进大发展
2001年以前,武隆县城经过近数十个春秋的锻造磨砺,已初具规模。然而基础设施、城市功能发展落后于城市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以县城街道为例,城区道路狭窄,平均宽度不足10米,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污水盈尺,市民苦不堪言;城区供排水设施严重滞后,以路代市现象尤为严重,旧城改造步伐缓慢……这一切,严重影响了县城人民的生活和健康,影响了武县的对外开放。
在近几年的县城建设中,为改变落后的街道现状,完善城市功能,武隆先后投入巨资,掀起了县城新一轮“大建设”推动了城功能各个方面的发展。
在基础设施上,投资2816万元对县城主街道进行了全面硬化,全部铺筑先进的改性沥青,安砌混凝土路沿石,翻修人行道并安装彩色地砖;投资1200万元建成了苏家河大桥;投资9255万元建成了乌江三桥,投资1555万元全面完成了乌江二桥整修改造;投资2100万元加大对重点地段、重要区域拦山堰的修建力度,投资600余万元完善了街道整个排水系统,对2003年“6.25”特大洪灾中遭到破坏的雨水沟进行了改扩建,维修新增雨水口600多个,管道井加高692个,实现了雨污分离;引资1000万元建成了县城燃气供给站的搬迁和管网铺设工作。水环境治理项目完成投资680万元,县城沿江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完成投资3369万元。
在公共设施方上,投资150多万元建成了县城第一座人行天桥实验小学人行天桥;投资2300万元完成了过江人行桥建设;投资300余万元建起了4个高标准、高质量的公厕,缓解了多年来群众反映强烈的“上厕难”的问题;新建停车场4个,使县城拥有停车场7个;投资100万元对县城背街小巷的道路进行综合整治,让老百姓出门就能走上好路,使武隆县城功能等到了进一步完善
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大建设”带活了人气,带来了城市面貌的日新月异。近年来,世纪武隆城、宏福饭店、武隆大厦、教委综合楼、滨江花园、龙景天都、都市广场、时代广场商贸中心、黄金水岸、石油新村、龙城大厦、农行职工住宅小区、旧城区粮油小区的改建等大型商业楼盘相继开建竣工,乌江三桥、过江人行桥先后投入使用,使武隆县城功能进一步完善,总面积面积猛增到5平方公里。
近年来,武隆通过开展县城环境卫生集中整治、规范市容市貌等活动,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提升县城品位。特别是今年实施的县城绿化工程,按照“见缝插绿、通墙透绿、拆房建绿”的要求,重点抓好公共绿地建设和道路绿化、单位庭院绿化扮靓城市。共投入资金数十万元,种植小叶榕、天竺桂、杜英、重阳木、黄桷兰等各类树木1297株,县城人均绿地面积超过30%;安装霓虹灯管、路灯720盏;清除垃圾12000多吨,改造更新街道广告灯箱607个,更换沿街个体户门店招牌221个,使县城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武隆县城,在不知不觉中正在发生令人称奇的嬗变,正以飞扬四溢的激情在前进的道路上飞奔。一座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生态良好、独具魅力的山水生态旅游城市,正大踏步向我们走来。贺建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