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一次无意间的偷听行为,使美国人弗里德曼突发奇想建立了一个“偷听纽约”网站,专门记录纽约市各色人等的谈话瞬间。如今网站一个月有400万的访问量。受他的启发,一个名叫小刀断流的中国网友如法炮制,在天涯论坛发表了一篇《偷听北京》的帖子。 短短一个月,此帖点击率已突破4万,并被许多论坛转载。
活色生香记录社会
“您抱这么大块玻璃,扎到人怎么办?即使伤不到人,也会有潜在的危险。买票,算两个人的!”——973路,一个民工抱着一块1平方米大小的玻璃挤上了车,引起了其他乘客的不满。男售票员更是有意见,用唐僧“大话式”的批评让这个民工买了两个人的票。(摘自《偷听北京》)
“不要说‘偷听’这个概念很委琐,甚至变态,相反我认为它是一个伟大的事物。”小刀断流解释说,“偷听”是对这个时代社会生活最真实的记录和表达,不用渲染,不用修饰,一切来得那么活色生香,像一张用傻瓜相机随意留下的照片。
记者了解到,初到北京的小刀断流,涉足的公众圈子只有站台、饭馆、公交车厢、商场等,他觉得“偷听”真实语言记载的人们的喜怒哀乐,能收获不同一般的东西。
网友跟风衍生系列
记者在阅读大量网友跟帖时,发现一个更有趣的现象:有着鲜明地方特色和浓郁风土人情的对话受到了网友追捧。各地网友纷纷跟帖写出自己偷听到的对话。
与单个火爆的热帖不同,这样的帖子引发了连锁效应。一时间,“偷听成都”“偷听西安”“偷听长沙”等系列蔓延网络。一个网名为查建的网友还在网络上征集“偷听上海”,请生活在上海的网友多多捧场。
多数推崇少数反对
记者发现,少数网友对“偷听”持反对意见。网友尘尘法师说,“偷听”似乎越来越火,但已夹杂网友恶搞的内容,让人觉得恶心和遗憾。另有网友指出,“偷听”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窥探欲,人们在公共场所毫无隐私可言,“这样发展下去很可怕”。
但更多的网友认为,“有价值的偷听是一种文化”,“这种观察体会生活的形式很好”……他们对“偷听”并记录城市人生活的方式颇为推崇,认为这“体现了底层大众最精髓的文化”。
专家观点无心的“偷听”更有价值
“这里的‘偷听’显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打听他人隐私或窃听式的行为。”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潘天舒认为,让网友推崇的这些“偷听”更像是有心人在无意中捕捉瞬间即逝的片语碎言。
他指出,闲言碎语未必一定能“体现大众底层最精髓的文化”,但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充满地方特色和风土人情的人际对话,或许比所谓“精英话语”更有学术价值。但他同时提醒网友,要正确认识这种形式,不要真的去偷听,否则会有侵犯别人隐私之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