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1月7日电中国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副司长袁振国在接受《人民论坛》采访时认为,学术失范严重阻碍了学术进步,影响了学术声誉,败坏了社会风气,必须下大力气制止。
袁振国说,总的来说,高校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是好的,成绩是巨大的。 在肯定主流、肯定成绩的同时,也清醒地看到,当前学术界也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东拼西凑、粗制滥造,伪造数据、抄袭剽窃等学风不正、学术不端问题。这些问题更多的是属于学术失范、学术道德层面的问题。虽然这些学术不端行为发生在少数人身上,但它严重阻碍了学术进步,影响了学术声誉,败坏了社会风气,必须下大力气制止。
学术腐败往往与不正当地行使学术权力相联系,仅仅是个别的现象。袁振国表示不赞同将存在的学术失范等问题统统说成是学术腐败。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与学者个人的学术道德和素养有关,也与社会环境和氛围有关,还与现有的科研管理体制和评价机制有关,本质上是社会不良现象在学术界的反映,是社会转型时期学术发展的阶段性现象。其主要原因:
一是受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影响,社会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浮躁和急功近利的氛围,少数个人、单位甚至管理部门不顾科学发展规律,急于出成果,急于出政绩;
二是目前的评价分配制度与学术成果的数量关系过于紧密,学术成果的数量往往直接与个人职务晋升、岗位聘任、工资奖金直接挂钩,与单位的绩效考核、领导政绩挂钩,与科研项目评审、科研经费分配挂钩;
三是学术自律与学术监督机制尚待完善,民主、宽松、开放、和谐的学术环境尚需加强和完善;
四是极个别科研工作者学术责任意识淡漠,丧失了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学术道德滑坡。(周晓燕)
(责任编辑:梅智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