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孟杰:从卖艺盲小伙到为盲童办校(组图)
本报记者静冬 通讯员李志怡 文/图
自幼双目失明的他,曾靠街头说书卖唱赚到了近百万财富;同时凭着个人魅力,在流浪卖艺中他与一个美丽健康的姑娘创造了爱情神话。按说,衣食无忧的他可以过上让正常人都羡慕的幸福生活了。
然而,他要实现压在心底多年的梦想,自己童年时学校的拒收以及成长中社会的歧视,都是他坚定梦想的理由---"等有钱了,我一定办个学校,让所有的盲童都能上学,都能有尊严地自立。 "
卖艺街头攒下近百万元
平乡县东辛寨村头有个占地15亩的大院子,气派的大门口上挂着“平乡县特教学校”的牌子,门口两侧是意在自强自立的醒目标语。
本村盲人41岁的穆孟杰是这所学校的董事长,从流浪卖艺到在校生达230多人的一校之长,穆孟杰让当地人吃惊不小。
“想了解他的现在,先得了解他的过去。”村民这样跟记者讲,穆孟杰自己也这么说。他说,他的过去可以说上十天十夜不带眨眼的。
4岁那年,悲剧降临头上———他患上了视神经萎缩症,两眼一抹黑,什么也看不见了!双目失明后,他的耳边只有父母亲友的哭泣声和叹息声,还有就是乡邻的嘲笑声和挖苦声。
该上学了,父母四处找学校,周边村庄大大小小的学校都去了,但没有一个学校收他,理由是:“盲童不能和正常儿童一块上学,要上盲人学校,上特教。”可当时哪有特教学校啊,无奈的父亲对他说:“孟杰,认命吧,回家吧,我们养你一辈子。”听了这话,生性倔强的穆孟杰哭得死去活来,因为他不想成为父母的累赘。
愁闷的童年,穆孟杰养过兔子、养过羊。虽说不上有多少收入,但却是他的一点儿寄托。然而,13岁那年,一次放羊时羊跑到生产队麦田吃苗的事件让他终生难忘。“你这个小瞎子,能干啥?放羊放到麦田里了,这哪行?罚款!”这刺耳的呵斥声,至今穆孟杰还记忆犹新,字字扎心。为了补偿青苗损失,每只羊罚5元钱,37只羊共185元。当时的这些钱能解决全家人一年的温饱。
“瞎子能干啥?你们等着吧,你们能做到的,我也一定做到,而且要做得更好!”穆孟杰很庆幸地告诉记者,虽然这只是小时候赌气时萌发出的念头,但正是这气话成了他以后奋斗的目标。
一气之下,穆孟杰卖掉了羊,背上几十个窝头,偷偷地走出家门,只学过几天坠胡的他踏上了流浪学艺之路。开始他只能靠乞讨为生,饿了就到一户人家门前,拉段二胡,要点饭吃,困了就在牲口棚里睡一觉。
“俺们出门不容易,好心人给捧捧场,给一块不嫌多,给一分不嫌少。”后来在任县附近流浪时,穆孟杰遇到了一个会算卦的盲人,和他学会了抽牌。抽牌是一种完全没有科学依据的骗钱伎俩,但为了糊口,他还是开始靠抽牌谋生。
白天,他挨家挨户给人拉二胡、说书,晚上敲着木板给人抽牌算卦。抽牌时最多1毛钱一抽,少时5分钱一抽。当时他还给自己定下任务,一天挣不回1元钱不回去睡觉。这样下来,最多时半个月挣了23元。
经过了近一年的流浪乞讨生活,穆孟杰突然觉得自己总不能这样骗钱骗一辈子,得学点东西,养家糊口。在14岁那年,他拜隆尧县通晓说拉弹唱的老艺人马增深为师,开始了真正的学艺生活。
几年下来,他不仅吹拉弹唱样样精通,还自己学会了按摩、针灸和盲文。有了这些技艺在身,穆孟杰开始了一根竹竿闯天下的生涯,先后在石家庄、保定等地说唱和行医。
每到一个村,穆孟杰就会待上十天半个月,然后再换另外的村,一个月下来能挣个二三百元钱。卖艺江湖,他走过数百个村镇。凭借娴熟的技艺和动人的歌喉,穆孟杰深受村民的喜爱。“不管男女老少他们都爱听,每到晚上天一黑,人都坐满在那儿等,连电视都不看来听我说书。”穆孟杰自豪地说,凭着自己的本事最后他的积蓄已接近百万。
魅力盲小伙演绎爱情神话
穆孟杰书说得好,还有一手针灸按摩的绝活。凭着这些绝活,在一个地方待的时间长了,穆孟杰与村民也大都熟悉起来,一些热心人便有意为他说媒。而他都以已经成家为由婉言谢绝了,其实他是怕女孩看不上自己而伤自尊。
平静的日子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四五年,1986年,穆孟杰21岁,这一年,隐藏了好几年的秘密,也就是他没有成家的事,终于被正定县赵小兰大妈发现。当年,赵大妈惟一的儿子生病了,四处求医仍不见好转。心急如焚的赵大妈听说,曾经在他们县说书的穆孟杰会针灸。抱着试试的心理,她几经周折找到他家里,果然穆孟杰很快就将儿子的病治好了。
看着眼前这位技艺高超、又长相俊秀的小伙子,赵大妈萌发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念头,她想把自己心爱的三女儿曹清香介绍给穆孟杰。
因为这是女儿的婚姻大事,毕竟对方还是一个盲人,最终结果如何,赵大妈心里还真没底儿。而让赵大妈没有料到的是,听完自己的话茬儿,女儿并没有拒绝。原来,穆孟杰以前在他们村说书时,曹清香就很喜欢听他说书,不知不觉中早就对他隐隐有过好感。
得知女儿对穆孟杰印象不错,赵大妈选了个好日子,带着女儿来到了穆家。看到俊俏的媳妇上门,穆家人犹如喜从天降。然而,谁也没有想到,穆孟杰自己却打起了退堂鼓。
“你要是找了我以后,我走到哪你还得拉着我。再一个说,一个盲人,现在能说书唱戏,如果以后老了,说不成书了坐在家,你得干伺候我一辈子啊。”
谁知,曹清香不仅没有被这些困难吓跑,反而说出了一句让穆孟杰感动不已的话。“只要你对我好,再苦再累我愿意伺候你一辈子!”
一时间,他们的婚事不胫而走,成了当地的新鲜事儿。而这桩婚事最大的阻力还是来自曹清香的长辈们。
曹清香的大伯是村里的支部书记,他看到所有的劝说都无效后,竟做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举动,把惟一支持此事的曹清香的母亲赵大妈抓了起来。
这事在当地曾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派出所与妇联一起展开了调查。在得知事实并不像曹清香大伯所说的包办婚姻后,赵大妈才被放了出来。
而就在这时,曹清香远在外乡的外婆和6个舅舅闻讯赶来,坚决制止这场婚事。就在事情闹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曹清香的外婆提议,要亲眼见见那个盲小伙子,看看他到底是有什么样的魔力吸引了自己的外孙女。没想到,见面后,本来反对的外婆却劝起了曹清香的几个舅舅,说不要再干涉。
就这样,1986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二,有情人终成眷属,穆孟杰娶回了自己的另一半曹清香。在以后的日子里,妻子长期陪伴左右成了他的眼睛。然而在很多人看来,这仍然是一桩并不牢固的婚姻。
婚后不久,他们有了一双可爱的儿女,穆孟杰继续在石家庄附近说书,妻子料理家务,小日子过得甜蜜。不管穆孟杰走到哪里,妻子都陪着。在周围人的猜疑中,不知不觉,穆孟杰和曹清香的婚姻已经走过了十几年,他们凭着勤劳的双手,积累了近百万元家产。在妻子的眼中,丈夫永远是最优秀的。而在丈夫的心里,妻子也是最美的。
投资特教施爱众盲童
“我想办一所学校,一所特教学校,让那些同病相怜的盲童都能学到一技之长。”突然有一天,衣食无忧的穆孟杰把隐藏了多年的心愿告诉了妻子。
那是穆孟杰童年时就有的梦想:“等有钱了,我一定办个学校,让所有的盲童都能上学,都能有尊严地自立。”童年时学校的拒收,以及成长中社会的歧视,都是他坚定梦想的理由。
尽管妻子对丈夫的想法表示理解,但在她看来,这是一个根本无法实现的愿望。一气之下,妻子带着女儿离开了家。但穆孟杰义无反顾。
妻子看到丈夫心意已决,在被丈夫接回家后,善解人意的她也将心血全部倾注在学校的创办上。
于是,1999年9月19日,特教学校破土动工。
学校的建设并不是一帆风顺。由于没有建筑经验,教学楼盖了一半,已投资了数十万元的学校出现了资金短缺,工程不得不停工。“需要再投资70多万,从哪儿能弄到那么多钱?谁知天不绝人。”穆孟杰动情地说。
听说穆孟杰办学出现资金短缺,被他的义举所感动的任县、南和、沙河、平乡等地的盲人协会马上为他捐款,多则数百元,少则50元,不多久就筹集了2万多元钱。石家庄的一位老板听说后,认为一个正常人要做出这种举动都属不易,更何况一个盲人,于是慷慨捐助了5万元钱。捧着这些四方捐助的钱,穆孟杰哭了。
四里八乡的乡亲们看着一个盲人为建特教学校忙前忙后的劲头,深受感动:“能为盲童办点好事,这钱花得值。”于是,乡亲朋友们不计报酬地为这些残疾孩子尽自己的力量,用穆孟杰的话说是“有时间的出时间,有劳力的出劳力,有钱的出钱”。然而这些钱虽解了一时的燃眉之急,但还是杯水车薪。于是,穆孟杰借了几十万元的高利贷。
2000年8月25日,这座投资125万元,占地15亩的平乡特教学校终于落成。开学典礼上,听着升国旗时雄壮嘹亮的国歌声,感受着周围人的关怀,在200多名儿童的队列中,穆孟杰孩子般流下了激动的热泪。
这所学校是邢台地区第一所民办特教学校,设有盲童特教班,此外还招收健全学生。
在教学的过程中,穆孟杰才真切地感受到了教育盲童是“相当艰难的活儿”。
“在办学前,我就深知盲童的境遇,有人向他们扔石头,有些人则嘲笑他们是傻子。”穆孟杰说,办学后,通过大量接触盲童,他发现比想象的还要糟,许多孩子受到的不公正对待不仅仅来自其他人,还来自亲生父母,有的家长怕孩子出事,出门前竟然把孩子盖在瓮里、放到地窖里。入学时,有的孩子都快20岁了,还不会走路、不会用筷子、不会数数。
在特教学校,穆孟杰特意开设了“心理咨询”课。
残疾儿童在这里是免费,办学近六年,学校共为盲童支出近17.5万元。其中,除每年盲童的生活费、教师工资等支出占一定比例外,盲童所需的学习书籍和演奏器材在支出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每个盲童都有属于自己的二胡、笛子、盲文模具等,仅为组织盲童军乐队,购买乐器就支出7000余元。
让穆孟杰欣慰的是,六年中,学校已将150多个残障儿童培养成自强自立的有用之材,并为百余名残疾儿童和贫困生减免学费达5万余元。
因为这所学校有着200多个健全学生住校,按标准收费略微有些盈利,再加上校园自种菜地的贴补,以及市县残联、教育局每每在最困难时及时给予的扶持和社会各界资助,基本可以做到“以校养校”,维持盲童特教班的运转。目前,约有三四十名盲童在校。
“走路课”和“穆氏6十2法”
在盲童特教班里,“走路”是孩子要学的第一课。
“未曾走路别抢走,走路记着靠右边。人躲车是非缺,车躲人祸临身。”“一步走悬扬扇子面,二步走凤凰三点头,两边打一打,中间收一收。井坑泥水试着走,障碍物资(歌词原文。编者注)难碰头。”穆孟杰将自己多年总结的“走路歌”教给学生,然后拿着盲杖一遍一遍地练习。
在与盲童的接触中老师们发现,盲童既害怕与陌生人接触,又渴望与陌生人交流。有着同样经历的穆孟杰,清楚地知道,这些孩子需要经历和见识更多的事情。
于是,在特教学校,出现了一项与众不同的教育方式,这就是穆孟杰在与盲童的朝夕相处中,经过不断改进而自创的“穆氏6十2法”。
在学校里,每两个盲童和6个正常孩子编成小组,并以邢台历史名人命名,如郭守敬组、扁鹊组等,定期开展歌咏比赛、智力问答、洗衣读书互帮互助等形式多样的娱乐活动,每周两次。每次互助活动中,无论是盲童,还是正常孩子,脸上都会绽开灿烂的笑容。
邢台油召乡史二町的史华龙15岁那年来到这所特教学校,刚来时非常想家。“后来学校开展了‘6十2’活动,和健康的孩子在一起吃饭,有说有笑,后来我慢慢地不想家了,感觉这就是家了。”史华龙今年已经17岁,现在已经学会了拉二胡、吹洋号、说书等多门才艺。那天史华龙和同学一起给记者演唱了“八荣八耻”歌,有板有眼,很好听。
记得盲童杨利华被送到特教学校后,不会洗衣服,不会叠被子,所以到这以后,衣服脏了也不换,是曹清香拉着他硬把衣服脱下来洗。几次后,曹清香握着他的手,手把手地教。在这双温暖的手的引导下,他学会了走路、学会了吃饭、学会了洗衣,更学会了按摩等技能。
从这双温暖的手上,小利华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温暖。而教导像小利华一样的盲童,是曹清香对他们必须做好的第一步。前面,有更加丰富的崭新生活在等待着每一个盲童。
在这些盲童心目中,特教学校,已经成为他们第二个家,给了他们第二次生命。在这里,吃饭有人盛汤递馍,生了病校长给针灸推拿,心有疙瘩师母给解,学艺在身谁也抢不走。
在学校的黑板报上,一个健全的孩子在作文里这样写道:星期一的早晨,当鲜艳的五星红旗,随着雄壮的国歌徐徐上升时,你就看到我们学校动人的一幕。这嘹亮的国歌,不是录音机放出来的,而是盲童学生演奏的,他们排列整齐,庄严地合奏着高亢的旋律。我的心被震颤着,仿佛看到盲童内心那双明亮的眼睛。
穆孟杰说,办特教学校,教这些盲孩子比教正常孩子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这不算什么,从来没有感觉辛苦。在办学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却是资金问题。因为发不起学校老师的工资,曾有离家出走的念头在他的脑中一闪而过,但最后在多方努力下他的学校还是挺了过来。穆孟杰说,即使是这样,他仍然没有动摇过免费培养盲童的决心。
或许在穆孟杰的人生字典里没有屈服,他的世界已经不再黑暗,灵魂的光明指引他和他的盲孩子走上了五彩之路,这条路将会一直延续着…… (责任编辑:车东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