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已经闭幕,许多人仍在回味峰会期间道路畅通的感觉:那拥堵不堪的景象不见了,车辆能够流畅行驶,心情也舒畅起来。
这样的交通效果,对于习惯了堵塞的北京来说,意义似乎非同寻常。11月6日,北京市政府专门召开发布会,就峰会期间的交通情况做了通报。 有人表示,峰会期间北京市交通管理的做法,既为2008年奥运会期间的交通管理提供了宝贵经验,又为北京市建设“和谐交通”理清了发展脉络。
应当看到,峰会期间的交通畅达,源于北京此前想尽的各种办法、采取的多种举措:
从提高公交出行率,延长地铁运营时间,以尽可能增加公共交通的运力,到中央驻京单位按50%、北京市属机关单位按80%的标准封存所属公车,外地车辆必须办理进京证,且只能在五环外行驶;
从号召单位错开高峰上下班,吁请市民自觉配合,到民间组织适时开展“绿色出行、奔向奥运、少开一天车在行动”活动,41万私车主承诺峰会期间不开私家车;
从采取交通预报制度,到交管部门每天通过手机短信、网络、报纸等载体向市民发布当天交通状况,等等。
可以说,正是这“多管齐下”,共同作用,才有了各方称道的结果。这表明,北京市民有很高的文明素质,能够以新的风尚迎接2008年奥运会。同时也表明,作为一种临时的交通管理经验,在不断总结和完善之后,可以为奥运会等大型活动期间的交通管理所借鉴。
此次对交通的综合管治表明,交通拥堵牵涉方方面面,需要从整体的、全局的角度,协调和整合各方要素,才可能有明显收效,而不能单靠某一个部门的努力,或者指望某一个举措是“神奇良方”。而此次充分发挥公共交通作用,错开高峰上下班,确保交通路况信息“即时播报”等等,其实也是大家过去就开出的治堵之策。实践证明了它们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我们就应该让它们早点发挥作用。
不断丰富我们的交通管理理念,把一些行之有效的举措付诸实践,无疑是缓解交通拥堵的重要途径。但从长远来看,原有城市规划和工作安排的缺陷,比如早晨都从城市四周往中心集中上班,交通建设“摊大饼”,某些路线、路段设置不科学等,仍是制约交通通畅的瓶颈。这些瓶颈早消除则早受益,晚消除则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交通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利益,顺畅交通是我们的共同愿望。北京峰会期间的畅达交通还表明,我们每个人朝着这个共同愿望使劲,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和秩序,就能使交通向顺畅之路迈出“一小步”。但如果只图自己方便,哪怕只有一个人违规,都可能使交通向堵塞之路退回“一大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