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韦权原住的牛棚
韦权的新居
韦权笑了
韦雪华站在新家门前
据广东省妇联统计,全省农村贫困人口中单亲母亲家庭有5万多户。由于失去亲人、自身病残等原因,许多这样的家庭生活特别贫困。她们大多数居住在破烂不堪的茅草屋、泥砖房中,“住房难”是她们面临的最大难题。
一
庞阿婆有了新家
90岁的庞阿婆带着3个孙子住在茅草房里,墙壁上的裂缝宽得可以伸进几根手指,一床破棉被不知道盖了多少年
单亲母亲韦权带着两个孩子寄居在小叔子家的牛棚里。她不会想到,住新房的好运也会落在她头上
一次偶然的相遇,让贫困单亲母亲的悲惨境遇进入了妇联的视野。
2003年春节前的一天,湛江市遂溪县妇联主席李国萍下乡调研。车刚停下,一位白发苍苍的老阿婆蹒跚着走上前来,满脸愁苦地问她低保的事。
走进庞阿婆低矮、昏暗的茅草房,眼前的一切让李国萍震惊:没有任何家具,一床破棉被不知道盖了多少年,墙壁上的裂缝宽得可以伸进几根手指……原来,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庞阿婆儿子、儿媳双双去世,只留下3个年幼的孩子和她相依为命。
庞阿婆已经90多岁了啊!却没有一个像样的家。握着阿婆的手,李国萍流泪了。她觉得自己有义务为庞阿婆做点什么。
几天后,省妇联拨给遂溪县妇联5000元钱,慰问困难群众。看着这笔拨款,李国萍突发奇想:能不能用这笔钱给庞阿婆建所新房子?她的想法,得到了省妇联和县委领导的支持。
区区5000元,能建房子吗?
李国萍先后敲开了县民政局、庞阿婆所在的镇政府等单位的大门,筹款1.6万元。钱太少,只能找一个造价最低的工程队。她谈了一家又一家,结果还是没人愿意接这项不挣钱的买卖。还好,一家工程队的老板被感动了,当即拍板:“这个房我来建!不亏本就行。”
没想到,房子造好了,工程还是超出了预算1000元。老板自掏腰包,说什么也不肯多收一分钱。
2003年春节前,庞阿婆住进了新房。红砖白瓦,宽敞明亮,刚住进新房那几天,庞阿婆兴奋得好几晚没睡好。她逢人就讲:“妇联帮我盖了大房子!我有新家了!真像做梦一样。”
同一时间,遂溪县界炮镇坦塘村,53岁的单亲母亲韦权,正带着两个孩子寄居在小叔子家的牛棚里。她不会想到,庞阿婆那样的好运,半年后也会落在她的头上。
2000年2月,韦权的丈夫李金全因食物中毒不幸身亡。这一飞来横祸,让这个贫困的家庭失去了顶梁柱。屋漏偏逢连夜雨。2001年7月,一场台风突然登陆粤西,韦权居住的危房轰然倒塌——幸好没有伤到人。
欲哭无泪的韦权,只好带着12岁和7岁的两个孩子搬到小叔家的牛棚栖身。看着嫂子一家风雨飘摇的生活,小叔李拾偷偷抹了几回眼泪,却无力相助。
一个牛棚,哪里还称得上是个“家”?
自从在牛棚里栖身,韦权就再也没开口说过一句话,她觉得脖子像灌了铅一样抬不起头来。没有任何经济来源,日常生活的米、油等全靠亲戚邻里接济,韦权对生活几乎完全绝望了。
二
有家,就有希望
家中少了另一半,生活的重担压得单亲母亲们透不过气来。住房难,是她们面临的最大难题
省妇联启动“母亲安居工程”,为更多的单亲特困母亲圆安居梦。项目的第一个试点,又一次放在了遂溪
“第一次见到韦权,我们都以为她是哑巴!不管你和她说什么,她只是点头摇头,目光呆呆的,不看任何人。”
韦权那张木然的脸,令湛江市妇联儿童部部长吴戈玲分外揪心。
家中少了另一半,生活的重担压得韦权这些单亲母亲们透不过气来。如何给她们实实在在的帮助?
通过对全省单亲母亲的摸底调研,广东省妇联了解到,“住房难”是单亲特困母亲面临的最大难题。她们大多居住在破烂不堪的茅草屋、泥砖房中,有的甚至连茅草屋都没有,只好寄居他人家中,比如韦权。
为庞阿婆建房的成功,虽是个例,却让妇联发现了一条为这些单亲母亲提供帮助的新路。因为有了家,才会有生活的希望!
在全省妇联主席大会上,省妇联主席赵东花郑重宣布:启动“母亲安居工程”。凡是被省妇联确定为“母亲安居房”对象的,每户拨给1万元,让更多的单亲特困母亲圆了安居梦。
该项目的第一个试点,又一次放在了遂溪。
消息传到坦塘村,村支书陈荣第一个想到了村里最困难的韦权。村民小组开会商量并张榜公示,大家一致同意为韦权争取这个名额。韦权不识字,村委会就帮她填好各项申请表格。
申请表交上去,上面一拨拨地来人。遂溪县妇联的人来了,湛江市妇联主席陈日英来了,广东省妇联主席赵东花也来了……到村里看望韦权后,她们都是含着泪走的。村里人想,韦权这下该有自己的房子了吧!
然而,接下来很多天,妇联这边一点消息也没有。村民们又开始议论了:领导们就是来看看,拍拍照片、上上电视的!还真能帮你建个房子?韦权也这么想。
大半年后,好消息传来:韦权一家被确定为首个“广东省母亲安居工程试点”!原来,考虑到韦权家的生活境况,省妇联决定由各级妇联组织帮助她筹集全部建房款。经过大半年的准备,2.6万元建房款筹齐,可以破土动工了。
说干就干。为了保证工程质量,遂溪县妇联和界炮镇政府签订了建“母亲安居房”合同书。“解决困难群众的住房难,是党委、政府的头等大事。妇联组织能帮忙牵头筹资干这个事,我们当然全力支持。”界炮镇党委副书记何毅说。
两个月后,在一阵喧闹的鞭炮声中,韦权一家告别了借住两年多的牛棚,喜迁新居。两房一厅的新房有80多平方米,建房时考虑到以后条件好了可能加盖,按两层楼的标准打了地基。面对前来道贺的乡亲,韦权喜极而泣。
这一天,韦权永远记得——2003年8月14日。
三
久违的笑容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援建单亲母亲安居房找到了“几个一点”的多方筹资方式
截至2006年5月,广东省“单亲母亲援助行动”筹款7000多万元,让2600多位单亲特困母亲住进安居房
告别牛棚,住进新房,很久不知道笑滋味的韦权,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试点成功了!
妇联想要扩大覆盖面,帮助更多的单亲特困母亲圆安居梦。然而,钱从哪来,成为一道最大的难题。
机会来了!2003年8月30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启动十项民心工程,决定每年投入3000万元,用于支持农村安居工程。“接到通知,我们兴奋得不得了!真是想到一块去了。”省妇联副主席周丽琼认为,将援建单亲特困母亲安居房和“全民安居工程”结合起来,这项活动就有了坚实的政策支撑。
经过摸索,援建单亲母亲安居房找到“几个一点”的多方筹资方式:各级妇联援助一点,各级政府支持一点,社会各界捐助一点,亲戚邻里帮助一点,个人想办法筹措一点;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在岭北镇迈生村单亲母亲韦雪华的新居门旁,挂着一块“母亲安居房”牌匾,上面写着“捐建人:傅金珠女士(香港)”。
韦雪华是一个苦命人。结婚第四个年头,丈夫患上肝癌辞世,只留下三间破烂草房和沉重的债务。怀里抱着3岁的女儿,腹中怀着一个7个月大的胎儿,她甚至动过轻生的念头:“但我走了,孩子怎么办?”
一个个难眠的夜晚,躺在透风漏雨的草房里,韦雪华常常望着房顶发呆:做梦都想有一个温暖的新家。
这一次,在妇联的帮助下,她梦想成真了。
韦雪华的女儿、正在读初二的吴云翠含着眼泪说:“感谢党和政府,和那些帮助我妈妈盖起新房的人。我要好好读书,将来报答那些关心和帮助我们的人。”
通过省妇联的联络,香港中华总商会妇委会共筹得300多万元港币用于捐助广东单亲特困母亲。这笔钱已帮助像韦雪华这样的300名单亲母亲建成了新房。
看到了用这笔港币建起的新房,全国政协副主席霍英东的夫人、广东省妇联港区荣誉执委霍冯坚妮女士感动地说:“这个活动很有意义。我回去后还要筹集更多善款,改善更多的单亲母亲姐妹的生活!”
2006年5月,广东“单亲母亲援助行动”共筹得款项7000多万元,让2600多位像韦权、韦雪华一样的单亲特困母亲住进了“母亲安居房”,4万多户单亲特困母亲家庭享受到子女入学、救治疾病、发展生产等援助。
广东妇联,用自己的行动,集全社会的力量,正在帮助更多的单亲特困母亲圆安居梦。“单亲特困母亲家庭是发展中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最终还要依靠社会保障制度。”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顾秀莲提出了更高的希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