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定国老人不顾高龄,欣然为本报题字——“乡音传鸿”,并与本报首席记者陈国忠合影。小刘军 摄
谢觉哉同志的夫人、90多岁高龄的王定国老人,在儿孙的陪同下,于日前回到“婆家”宁乡县沙田乡,本报记者特地去拜望并采访了这位饱经风霜的老红军。
长征中,她用歌声为战士鼓劲
王定国出生于川北深山一个佃农家庭,十几岁就被卖做童养媳,三个月后,从那家跑了出来并参加了川东游击队。1935年,红四方面军扩大宣传队伍,王定国被调到新剧团,负责服装、化妆等工作。
长征途中,王定国比别人多走了许多路。部队行军时,剧团必须向前赶路;休息时,演员们又得回过头来进行慰问演出,从队头一路演到队尾。过雪山时,剧团当啦啦队,在行军的队伍中前后奔跑,唱红军战歌,鼓励大家奋勇登山。“爬到山顶时,大家跑得浑身大汗,被冷风一吹,双手僵直,几乎抓不住木棍。”王定国回忆说。
被俘后,机智掩护红军女将领
1936年10月下旬,王定国随部队西征,朝河西走廊挺进。12月5日,剧团奉命慰问从古浪突围出来的红9军,不料与马步芳部队遭遇。剧团战士们抢占了一个三层楼高的土围子,苦战一天后弹尽粮绝,剧团负责人大部分牺牲,余下的30多人被俘。误以为占领红9军军部的敌人发现抓住的多是孩子和妇女后,大骂上当。
幸运的是,疯狂屠杀、活埋红军战俘的马步芳认为“剧团有用,留着不杀”,强迫红军战士为他们唱歌跳舞,并且提出扩大剧团。王定国和战友们便趁机将一些没有暴露身份的红军女干部掩护进剧团。张琴秋就是其中的一位。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张琴秋颇有传奇色彩,她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女党员,留学莫斯科5年回国后,先后成为红军中惟一的方面军女政治部主任、惟一的女师长,解放后又是共和国第一代女部长。
西安事变后,王定国在地下党的营救下重回部队,随即到兰州八路军办事处参加营救失散战友的工作,共救出2000多人。
结婚后,与谢老风雨同舟
谈到与丈夫谢觉哉相依相随的几十年,王定国老人满脸的幸福。
1935年,红一、四方面军在长征途中会师后,王定国所在的红四方面军与中央机关纵队一起住在雪山下的藏族寨子卓克基。有一天,王定国和剧团的几位同志在山坡下聊天,见一位留着胡子的老同志拿着一包衣服向她走来。“胡子”非常和蔼地对她说:“小姑娘,请你帮个忙,帮我将这两件衣服缝合起来,中间装上羊毛,我要穿着它过雪山。”王定国爽快地回答:“没问题,我今天就缝,明天一早给您送去。”“胡子”自我介绍:“我叫谢觉哉,就住在山坡上。”
第二天一早,王定国将缝好的衣服给谢觉哉送了过去。“小姑娘,你缝得非常好!”谢觉哉边夸奖王定国边将站在身旁的董必武、徐特立向她作了介绍。谢觉哉叮嘱王定国多准备点辣椒,既提精神又暖身子。
两年后,王定国在兰州八路军办事处与谢觉哉再度相逢。由于谢觉哉的工作十分繁忙,王定国便默默地照顾着他。伍修权等同志见状,便积极鼓动谢觉哉与王定国结婚。在大家的热心张罗下,两人组成了一个幸福的革命家庭。
1959年,76岁的谢觉哉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定国也随之调到了最高院,任党委办公室副主任兼司法行政处副处长,同时兼任谢觉哉的秘书。
笑称百岁时,要请记者喝酒
1971年谢觉哉逝世后,王定国将自己的晚年生活与社会公益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她参与发起了“中国老年文物学会”;倡导成立了“山海关长城研究会”,组织电视台拍摄专题电视片,促进对长城的宣传、保护;还积极投入挽救失足青少年的活动,足迹遍布了祖国的大江南北。
王老很爱好书画,记者曾在其北京的家中,见到了她收集来的和她自己创作的书画作品。
现在,90多岁高龄的王定国依然精神矍铄,思维清晰,十分健谈。她不住称赞家乡变化大,鼓励乡亲们发扬红军长征精神,努力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我100岁的时候,一定邀请你们来喝酒。”和王老告别时,老人站着不住地向我们挥手……
王定国简历
王定国,1913年生,四川营山人,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营山县委妇女部部长、县苏维埃政府内务委员会主席。1935年参加红军,后参加西路军前进剧团,1937年后任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管理科科长,1946年后任延安市妇联主任,中央法制委员会党支部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最高人民法院党委办公室副主任,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谢飞导演的母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