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专稿:“洋老太在北京街上客串交通执法人员,微笑着用自行车挡在违章驶入非机动车道的轿车前面,试图指导后者回归车行道之‘正途’,行路遭拦的司机原本不服气,然而,拗不过洋老太的坚持,他最终把汽车开回行车道。 ”这则源于某博客的一段现场图文记录,最近成为北京媒体的热议话题。
新加坡《联合早报》驻京记者韩咏红也撰文加入了这场“老外来教中国人遵守交通规则”和“中国人的素质不必靠外国人提高”的争议。该报日前刊发了这篇题为《中国人与外国人的曲折互动》的文章,要点如下:
无独有偶,最近发生在我住宅的一桩小事,与洋老太拦汽车的镜头有些类似。我居住的公寓宣称由于热水供应系统检修,暂停热水3天。晚上回家见一洋先生对着公寓前台服务人员发脾气,为的正是停热水的事。那服务人员也急了,态度并不好。我决心支援洋先生。
不久,公寓管理处派来职员“调解”。所谓“调解”,即把问题推给热水公司。顶不住我们的纠缠,该职员问我:“你是哪国人?遇到这种情形,中国人会凑合着过,不像外国人去抗议、维权。”这句话背后有几层含义:外国人容忍度低,不如中国人温良敦厚。隐藏更深的含义则是:这是中国,别拿你们外国那一套标准来这里叫嚣。
在中国几十年改革开放的道路上,“和国际接轨”是很常用的一句话。世界上恐怕很少国家像中国一样渴望吸收西方文明——在中国这被客气地称为“世界先进文明”。在已经成功举办许多大型国际活动后,北京要办高水平的奥运,上海办世博会,这些宏伟目标的背后,都存在力求与世界一致的影子。可是,要与国际标准接轨,压力是挺大的。对政府与群众而言都是如此。
中国与世界关系近期有一个微妙变化,即从中国主动学习“世界”,转变为“世界”极力要中国向它学习。
放到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微观领域里,则是外国人进入中国城市生活,对各种不文明或落后现象的品头论足。事实上,“你在北京能适应吗”是许多中国朋友爱问的一句话。我总感觉他们十分希望了解本城市的不足,可听到负面评语时又不免感到很伤面子。
然后,在力所能及的时候,他们会悄悄改进自己——“与国际接轨”,让外国人一次又一次惊讶。
这时候,外界如果掌握促使中国改变而不激化矛盾的“度”,对双方都有好处。
我的住所在众多住户抗议以后恢复热水供应。这期间,前台服务人员看到住户,经常是语带歉意。外国人认为涉及到合理权益时,不应该“凑合”,他们看到了,也接受了。就好像那位失态的违章司机最后仍然开回正道,好像网络上多少中国民众狠批上述违章司机,检讨中国人的素质问题。这些争论的出现,同样展现的是中国的进步与自信。
(责任编辑:黄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