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热的同时出现了汉语教育的式微,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人该如何在强势的英语面前自处?
丁肇中的打破惯例
“Steven,对不起,我要用中文讲了。”丁肇中(美国华裔科学家,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看了一眼坐在台下的朱棣文(1997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华裔)说。
2004年6月28日,第四届全球华人物理学大会在上海举行,虽然与会的是500多位华人学者,但主办方以“国际惯例”为由,规定提交大会的论文、相关专题网站、演讲、提问等,都要使用英文———这也是延续了前三届全球华人物理学家大会的做法。“这是学者的自我矮化,是很要不得的事情。”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汪涌豪教授说。
但是,轮到丁肇中演讲时,他打破了这一“惯例”。
事实上,丁肇中常回中国作学术报告,每一次都坚持讲中文,当年在诺贝尔奖的颁奖典礼上,丁肇中说的也是中文。
就在此次大会上,有些学者申请用汉语演讲,遭到会方拒绝。在听完南京大学基础学科教育学院院长卢德馨的演讲后,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朱邦芬惋惜道:“卢教授的教学改革在国内众所周知,但用英文很难在有限时间内表达其思想的精髓。”物理大会举办过程中,台下的很多研究生听得一头雾水,这些研究生都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物理系,但要他们完全听懂用英文作的专业报告还有困难,虽然他们久经英语熏陶。
看各国学外语
韩国的英语教育政策由政府一手操办。规定小学生三年级起开始学英文。高中教育时,学生的终极目的都是在英语考试“得高分”,所以宁愿花时间在阅读能力、语法能力的加强,不愿浪费时间练习口语。
日本从初中到大学一直都设有英语课程,但直到2002年,英语才成为日本中学的必修课。同年,日本小学增加了“英语会话”的教学内容,英语学习已提前到了小学教育。在1992年前,日本教育部门对英语教育偏重语法和阅读理解,后来改为通过外语学习加深对外国语言和文化的理解,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英语会话能力。日本文部科学省直接从国外招聘来外籍教师。大学的英语课程比较轻松,英语课一般到大三就结束了。
日本政府也越来越重视国民的英语水平。2002年7月,日本文部科学省计划通过改进英语教学方式,加大师资力量,为日本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掌握英语的国际型下一代。
欧洲国家基本上把外语列入小学的必修课,但俄国和法国例外;另外母语是英国的英国、爱尔兰也没有把外语课列入必修课。
拉美国家也基本没有把英语列入必修课,包括巴西、墨西哥等国。美国到高中才开设外语课,而且是选修课。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
疯狂英语
大家都忘记了一个外语环境的问题———外语学习的规律。一个星期花几个小时学外语,能用到什么地步。外语是一种训练,我们可以拓宽眼界,认识到不一样的语法结构、思维方式,这都是有价值的。对外语的学习应该有一个实事求是的要求,实事求是的评价,目前社会的期望值太高,所以导致大家都很失望。北京外国语学院文科芳教授人数:赶超英美
国内的大学生自1987年9月开始必须考英语,本科生要通过四级英语考试,1989年1月开始研究生必考六级英语考试。据中国教育部的资料,1987年第一次参加英语四级考试的有10万多人,到2004年,四、六级加在一起高达1100多万人。虽然教育部在2004年3月进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不设及格线,不颁发合格证书,只发放成绩单,但是这并没有降低英语在学生眼中的重要地位,也无法改变全民英语热。
根据人口普查统计结果,到2000年11月,中国接受初中及以上教育的人口数量比1982年增加了3.7亿人,而这些人基本上都接受过英语教育。实际上,从1977年开始,部分小学就开始了英语教学。2001年后,《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试验稿)把英语课的设置提前到小学三年级(北京地区则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因此有数据估计,中国应该有4亿人接受过英语教育,超过美英两国人口总数。
标准:处处考英语
在许多学校,英语课程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至博士,在每次升学考试中,英语都是一项重要的衡量标准。而且很多公司面试、公务员考、职称评定、公费出国留学等,都需要过英语关,就连对某些公交车售票员、出租车司机、服务员等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也都有英语能力要求。
一些领域内,设置的英语门槛没有顾及社会需要不需要,本人愿意不愿意。从实际情况看,多数参加英语考试的人都是出于应付考试来学,考试毕,英语对于他们的生活工作几乎没有意义。
浪费热情
国家发展确实在很大程度上需要英语,但没有必要全民学英语。国家资源也没那么多,真正利于国家经济建设的英语人口没有那么多,不需要所有人都那么费劲学英语。应该培养一大批专门的翻译人才。北京外国语学院文科芳教授
学习外语,本是件好事,何况还是一门到世界各地都能讲得通的语言。然而,现实中有许多被迫学习英语的国人却在痛恨英语。“学了用不上”,一些人抱怨。目的:为考而学
北京外国语学院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2004年10月的调查显示,56%的非英语专业在校大学生把大部分时间花在英文学习上。但他们中的很多人在找工作时,还要为口语面试捏把汗。很多人因为要应付各级考试的压力,努力学习英文,但真正要用时,又发现当初的那种学法是不对的,只能应付考试,于是又换种方法再学。一项技能课,变成折腾人的课程。
结果:不见成效
尽管有上亿人学过英语,但有教育研究机构人员及语言教育培训机构人员估计,中国目前能够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的人不会超过2000万,这意味着中国绝大多数的英语学习者,在时间、精力、经济方面大量投入后,没有达到好的成效。
虽然英语教育专家也认为全民学英语没有必要,许多人也都意识到这个问题,但这场“运动”还是无法停止。有人认为,英语考试背后的利益链条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有统计数据表明,2006年,仅大学英语四、六级的报考人数就达600万人。
本末倒置
不重视汉语的练习,是很大的损失,现在从小把很多的时间花在学外语上,实在是有些本末倒置。汉语的整个知识体系,实际上对开发中国孩子的智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大家可能都没有意识到。北京外国语学院文科芳教授
在英语热的同时,很多人认为,汉语在式微。
原因1失败的语文教学
和西方语言重语法、重规则不同,汉语是一个词汇型的语言,重词汇,需要使用者掌握大量词汇,但现实是许多人都无视汉语的这个特点。学语言“求用、求真、求美”,现在很多人都只停留在前两个阶段。
有个小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水很活泼”,老师就严重警告她父亲“你孩子的语言很成问题”。复旦大学中文系的汪涌豪教授说,“其实这个句子多好,但我们的语文教学是非常僵硬的,说明非常的失败,这种失败是全面性的。现在的语文教育解释得很细,违背了我们汉语的特性。”中小学语文的应试教育,束缚了学生们的想象力,大学语文希望解放学生,但这时候他们已经对汉语失去了兴趣。
在不需要应试的大学里,很多学校修改了大学语文课本,把原来的语文变为人文,或者变成作品赏析,让学生充分体会母语的美妙。也有些学校的大学语文已经变成了选修课。但收效并不明显,忽视对母语的修炼,会造成口说、书写时语言失范、用词的平庸。
原因2错误的重英轻汉
为了培养孩子的语音语调,很多家长让自己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英文,反而不是很重视汉语学习。
外国语学院的文秋芳教授说,她常常跟外国同行称,中国人之所以聪明,是因为学习汉字。汉字给我们提供了分析能力、归纳能力、抽象能力。比如分析能力,我们会看这个字的结构,而且很多字差别很小,我们要比较分析。所以从小教孩子们学汉字就是在教他们高层次的思维技能。这种技能是潜移默化不知不觉就学会了。在这同时,因为字很难写,要反复练,记忆力也得到了超常的训练。
一种语言是一种生活方式,凝聚着历史,积淀为文化。要把自己的文化传向全世界,语言是无可替代的桥梁。(黑龙江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