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承德为老伴喂水果张绍荣扶着老伴散步杜开绪(右一)与老伴一起分享报上的新闻
故事导读
如何保持婚姻的“热度”,使之成为人生有滋有味的“靓汤”?
大渡口新山村街道光明冶建社区的四十八对金婚夫妻,日前集体亮相,向社区居民现场传授他们的婚姻秘诀。
对这些金婚夫妻来说:五十年太长,艰难困苦中,他们同甘共苦地挺过;五十年太短,幸福美满里,他们相敬如宾地走来。他们没有万贯家产,但他们有金钱无法衡量的东西——他们的爱情依然年轻。
辛辛苦苦永远给妻子当苦力
“老头,嘴皮干,吃两瓣柚子嘛。”“我吃了,有点酸。”
光线有些暗的屋里,杨承德和白裕东夫妇你一句我一句。见客人来访,白裕东赶忙打开日光灯,屋内顿时亮堂起来。
白裕东夫妇已有51年婚龄,家住新山村街道光明冶建社区十八冶住宅区一栋。
“虽是媒人介绍,说来应是我先追她。”老白,四川广安人,20岁来渝当木工。25岁时,经媒人介绍,他与同村22岁的杨承德结为夫妻。婚后,育有三个子女。
说起当年的罗曼史,老白脸上荡起幸福。他说,由于家里很穷,他只读了几年小学,便跟叔叔学木匠。老伴是远房表妹,富农,家境殷实,加之读了九年私塾,文化高,是当时远近闻名的“一枝花”。他和叔叔为表妹家修房,替表妹卧室做的一扇窗子得到表妹家人称赞。经叔叔撮合,表妹成了妻子。
“当年他很帅,我父亲最欣赏他。”说起和老伴的往事,老杨也很激动。她说,当时很多人到家里提亲,她一个都看不上,只有白裕东来时,她才满意。
“我给她当了51年免费‘棒棒’……是我自愿的。”婚后,老白在重钢当工人,每月工资60多元,除去生活费,他把钱全部寄回家。四年后,他将妻儿接到身边,全家7口人靠他的工资生活。为全家能吃饱穿暖,他拼命工作。老白的言行感动着全家,妻子、女儿到石棉厂纺线补贴家用,一月挣十多元。“要经营好婚姻,男人必须扛起家庭重担,吃苦在前,用自己的言行唤起家人凝聚力。”
“我至今也不知道领工资是啥滋味。”老白戏称自己是老伴雇的长工。结婚以来,老伴把他的吃饭穿衣管得很好。他说,20多年前,老伴从煤园“下课”,在新山村摆起了第一家个体烟摊。因生意好,他每天下班就到烟摊守着,老伴则回家买菜煮饭。“老伴的烟摊为家庭经济立了大功。”几个子女读书,儿女搬新房,全是靠烟摊赚的钱。
“他从不让我干重活。”老杨说,儿女成家后,老伴见她摆摊辛苦,加之摆摊的逐渐增多,赚钱越来越少,不让她再摆摊。从此,两人闲在家,每天形影不离。“他生怕我累着,买菜也不让我提篮子。”老杨对自己的免费“棒棒”甚是满意。
11年前,老白得了扁平苔癣,出现口腔癌前期症状,虽经治疗基本康复,但稍不注意会复发。老杨最担心老伴的身体。为保证老伴嘴唇保持湿润,家里从不断水果,她每天督促老伴多吃。
“你说她过不过分,硬要我为她把‘棒棒’当到死的那天!”白老风趣地说。
商商量量清贫生活很满足
光明冶建社区262栋11号拥挤的居民房里,81岁的张绍荣扶着老伴蒋国珍到外面散心,79岁的蒋国珍十年前患上了偏瘫。
“我们什么事都要商量。”张绍荣如此总结和老伴长达半个世纪的婚姻。
张绍荣,江北唐家沱人,父母死得早,没读过书,十四岁进皮鞋厂当学徒,跟师傅一道开店。21岁时,师母做媒,把后街的蒋国珍介绍给他。开始,张绍荣不敢轻易表态,觉得自己生活都成问题,担心娶了老婆日子难熬,不敢答应。师母劝说三次,他盛情难却,答应了。
提起和妻子风风雨雨走过的几十年,张绍荣连称不易。他说,结婚不久,师母就叫他另立门户。此前,他一直跟师傅开店,结婚后,师母说工钱全部用于了他的婚事。另立门户时,他空着一双手出来。没钱怎么开店?就在他急得无计可施时,妻子毅然卖掉自己的订婚耳环和戒指。几天后,他的皮鞋店开张了。“从那时起,我就暗下决心,一辈子善待她,让她过上好日子。”
老张做皮鞋技术到位、质量好,生意很快好起来。但不到三年,因市场饱和,他的生意逐渐清淡;加之添了三个子女,家里的负担越来越重。皮鞋生意做不下去,他不得不另谋出路。经与妻子商量,他找到在七星岗做窑货的大舅子担保,到南岸长江边做起窑货生意。哪知祸不单行,一场大水,将一船窑货全部卷走。从此,老张欠下一屁股债,家里穷得揭不开锅。无奈之下,妻子给人当起奶妈,以维持全家生活。当时,因还不起师兄的4元钱,妻子为师兄洗了四个月衣服。“每遇困难,都是老伴支撑着挺过来的。这辈子,我欠老伴的太多。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在有生之年好好待她。”
几十年来,老张和老伴互敬互爱,大事小事商量着办,“日子过得虽然清贫,但我们很幸福、很满足。”尤其10年前老伴患上偏瘫,他多次带着老伴到北京、山西、河南等地看病。“她的病是年轻时劳累积下的,不为她医治我心里不安。”
热热闹闹快乐生活一辈子
见到83岁的岳绍华时,他正在做家务,而他的老伴杜开绪则一手拿着报纸,一手拿着放大镜,专注地阅读当天的新闻。
两人都是四川宜宾人,结婚长达半个世纪。“我们是媒人撮合的。”1945年抗战胜利,岳绍华来到重庆,在牛角沱一建筑公司当勤杂工。新中国成立后,他回家探亲,经妹夫做媒,与杜开绪结为夫妻。
婚后,他们安家重庆。老岳最初在矿山工作,平常很少回家,妻子和五个子女一起生活,自然成为家里的“财政部长”,负责一家人衣食住行。当年,杜开绪在重钢五公司上班,工作轻松,每月只有32斤工种粮,几个孩子每月只有七斤粮,不够吃。她得知当搬运工挑煤每月有45斤粮食,主动向公司申请调换工种,每天与壮汉们干起繁重的体力活,终于解决全家人的吃饭问题。
老岳说,尽管当年生活艰难,妻子一直把他当“宝贝”,每次从矿山回家,她就把平常舍不得吃的好东西拿出来。
与老伴走过几十年,也有吵吵闹闹的日子。老岳说,“我们两个性格都很强,不顺心的时候就用‘吵架’解决。”通过吵架,把想说的说出来,憋在肚子里难受。
杜开绪年少时没读过书,尽管当时生活紧张,她白天干活,晚上坚持上夜校扫盲。“上夜校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宽容。”扫盲班毕业后,她喜欢上读书看报,心境慢慢宽广起来,与老伴吵架也“吵”高了档次。“我们把吵架变成了找缺点,然后各自改正。”
20多年前,夫妻俩先后退休。因儿女们都成家立业,老杜主动辞去“财政部长”,把权力交给老岳,让他也感受一下当家的难处。
“我当‘财政部长’比你当年要轻松。”老岳笑着接话:“你当‘财政部长’,每天考虑的是如何节约用钱,让全家人如何吃饱穿暖。我当‘财政部长’是考虑如何把钱用完,把生活搞得更好点。”
老岳戏称,他当“财政部长”,实行把存折上的钱取光、取出的钱买东西吃光、每月4次把头发剃光的“三光政策”。“我和老伴都有退休工资,儿女每月还给养老钱。现在条件这么好,我把生活搞好点,多活几年,多看国家的变化,重庆的变化,你说好不好?”
记者向军文/图
来源: 华龙网 2006-11-08 1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