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述古一年一度的记者节来临,记者生存状态又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中国青年报》近日推出了两篇表露记者心声的稿件。一篇是冯俊锋的《我是弱者,因为我是记者》,另一篇是周云龙的《从“无冕之王”到“新闻民工”背后的记者压力》。
如果说这两篇稿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广大记者的共同心声,那么,我想提醒记者朋友们注意的是,在市场化深度推进的时代,记者的职业感受会不一样,生存方式要调整,但职业操守仍需要坚守。
传统视野下的记者享有“无冕之王”的美誉,但这有其时代背景———计划经济时代,新闻报道往往成为政策和领导声音的具体化,记者也因为体制庇荫而成为与国家干部性质和待遇都相近的社会角色。随着经济社会体制的转型,记者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不再被体制包养,这种失落是可想而知的。
市场经济远比计划经济更能激发人的潜能和活力。对新闻事业的繁荣和记者才华的展示而言,市场化体制无疑利大于弊。报业改革的直接表现,不仅让媒体更加重视市场,也让记者的职业选择更加自由,有新闻才华的体制外人员也有机会做上记者。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市场经济的冲击,媒体对记者的管理越来越严格,记者生存方式中关于发稿量、收视率、点击率的考核,往往会令他们感觉不再优越。
市场经济对媒体及从业人员价值观的冲击,自然会引起记者的焦虑。事实上,只要我们回顾一番国内新闻业的发展历程,就会发现这样的变化:在计划经济时代,记者不得不遵命式写作;到了市场经济时代,又不得不为了生存写作。那么,新闻从业人员普遍面临的问题是:做一名记者,该坚守什么?该放弃什么?
话题又不得不回到“无冕之王”的真实含义上来。从新闻价值的本源意义上说,“无冕之王”的崇高称号并不来源于体制庇荫的优越感,也不来源于新闻写作换来的不菲收入,而是在于记者以社会良心的身份充当社会的记录者和批评家。
在哀叹以经济效益为指向的体制重压使记者沦为“新闻民工”的时候,记者们何妨想想:究竟有多少新闻揭露了社会的真实面貌?有多少新闻以彰显正义而获得良好的社会反响呢?
市场化时代是经济自由时代,也是民声时代。公众在这样的时代对享有舆论监督话语权的媒体和记者有更殷切的期盼。作为记者仍需践行“无冕之王”的时代使命,唯有顶风冒雪舍命前行,舍此别无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