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一家在广东佛山地区有较大影响力的医院——佛山市禅城区中心医院在当地政府支持下成功地进行了体制改革。两年过去,今天的禅医发展得怎样?体制上如何创新了?给这里的老百姓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带着这些思考,我们走进了禅医。
在普遍“看病难”、“看病贵”的今天,佛山市禅城区中心医院(以下简称“禅医”)以自己的实践闯出一条新路来:改制两年的结果,在全国城市住院费用年均11%增长的背景下,“禅医”门诊、住院费用比2004年分别降低6.1%和3.9%;门诊、住院业务量分别比2004年增加48%和45%;2005年佛山市政府部门对24家医保约定医院的考核中,“禅医”的病人满意度达95.7%,为全市最高。“两低”(门诊、住院费用降低)“两高”(业务量增高、满意度提高)的改革实践,也使禅医赢得了“三满意”的局面——政府满意、患者满意、员工满意。
“禅医的改革进行得很顺利,可以说取得了初步成功。”近日,广东省卫生厅厅长姚志彬在禅城中心医院调研后这样评价,“围绕‘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禅城中心医院通过自己的努力真正探索了一条有意义的道路。”
“三个坚持”与“三个有利于”,铭记社会责任
佛山市禅城区中心医院是一家国家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在广东省内属于规模较大的医院较早进行体制改革的案例。怎么改?是追求效益最大化还是社会责任优先?“中央十六届三中全会说得很清楚,股份制是公有制主要表现形式”,禅医院长谢大志认为,“改制后我们还是公有制医院,医院的社会职责、价值取向不能变,新体制下的医院发展不能以增加病人负担、牺牲病人利益为条件。”
也正是这种理念,禅城中心医院改革过程中做到了“三个坚持”、“三个有利于”:坚持非营利性事业单位、社会公益性医疗机构的性质不变;坚持医院的整体功能和任务不变,继续承担政府下达的急救、医疗、公共突发事件等方面的任务;坚持执行政府所规定的医疗收费价格不变。同时,努力做到“三个有利于”:有利于当地卫生事业的发展,为群众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有利于医院做大、做强,能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有利于医院稳定,能够保障医务人员(包括离退休人员)的正当应得利益。
正是“三个坚持”,使“禅医”转制后更加强调社会责任,并作为宗旨写进院规。在2005年佛山抗洪抢险最紧张时期,“禅医”派遣3支医疗队同时战斗在第一线;在社区和乡村,“禅医”派出医护人员为离退休老人、孤寡老人、五保户免费体检义诊近2万人次;面对低收入群体和外来务工人员,“禅医”开设平价产房和平价门诊,减收医疗费近50万元;作为佛山市救助站被救助人员唯一定点救助医院,仅去年1-10月就承担医疗欠费、减免费80多万元;为了进一步减轻患者的医疗负担,“禅医”在佛山地区率先提供免费停车服务,仅此一项两年少收入近120万元;为了给需要帮助和乐于奉献的人们创造沟通的机会,“禅医”组建了佛山卫生系统第一支义工队伍……
也正是这种社会责任感,使禅医的改革有了一个明确方向,那就是提高技术品质、降低看病费用,赢得社会的广泛认同,使医院逐步进入一个良性发展轨道。
“6000例”数字下的全国第一,凸现禅医品牌
禅医有“三宝”——“椎间盘、排石、生宝宝”,这在佛山可谓家喻户晓。其中有一宝,不但珠三角,就是在国内外也是享有盛名,那就是椎间盘。禅医椎间盘中心6年完成手术6000例,规模全国最大无出其右。
作为1999年成立的全国首家椎间盘病治疗中心,院长谢大志亲自担任该学科带头人。六年来,中心已完成手术6000例,安全性达100%,单一病种(椎间盘突出症)手术量在全国各大医院绝无仅有。中心的患者来自美国、新加坡、南非、俄罗斯、印尼、澳洲、香港、台湾及全国各地。
作为一家二甲医院,也不处于大城市,为什么能吸引这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病人?关键是专科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和核心技术。为打造品牌,禅医在国内首家引进椎间盘微创手术,通过自己的研究,形成了“以神经根为中心”的公认首创理论,发明了专用于该手术的专利手术器具,并建立了自己规范严谨的手术标准。椎间盘中心的工作得到了学术界、社会和患者的广泛认可,两任卫生部长曾亲临该中心视察,中心临床科研获得佛山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也正是这种品牌战略与基于品牌意识上的优势技术突破,如今“禅医”“三宝”(椎间盘、排石、生宝宝)在当地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品牌。妇幼保健中心2002年在佛山首创“一对一式服务”,使产科安全率显著提高,新增“BB游泳”项目,关注新生儿健康成长。中西医结合治疗泌尿道结石及相关疾病,是“禅医”的传统特色优势技术,为20万人次患者解除了结石病疾苦。
大量患者的就诊,为“禅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也为“禅医”的“优质不高价”奠定了规模基础。
专注内部管理,核心指标为病人“满意度”
改制后的禅医提出“病人的满意度——医院的生命线”的服务理念,围绕“满意度”这个最核心的问题,禅医在提高效率、优化流程、控制费用、完善服务等方面加强了内部管理。
目标一定,纲举目张,问题就好办了。改革后的医院,人人持有股份,每位员工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医院主人。但如果原有的人事、分配制度不改,改革就难以深入。“如何把看病费用降下来,如何确保优质不高价,关键是内部资源的整合,挖潜增效,打破大锅饭。”对此,该院党委书记李德超深有感触。以前分配体系难改,临床一线骨干与一般职工收入拉不开档次,积极性难以提高,优秀人才难以引进,成本得不到控制,医疗质量也上不去。
2004年,“禅医”在上级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建立以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和绩效考核为重要内容的人力资源管理全新体系。人事上实行全员定期聘任,打破了原来人事制度管理上的束缚;岗位上责、权、利同步,实行岗位综合目标责任制管理,避免单纯追求数量、效益的逐利行为;分配上体现按岗取酬,向业绩优、贡献大、效率高的优秀管理和核心技术骨干及关键岗位倾斜,提出临床医生是第一生产要素的理念。这种既尊重历史又符合现实的改革,赢得了绝大部分员工的理解和支持。
通过绩效管理,引导员工肯干活、多干活、干好活,员工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在人员增加不大的情况下,禅医年门诊量由58万增至86万,增幅48%,年出院人次由1.1万增至1.6万,增幅45%,年手术量由0.7万增至1.2万,增幅71%,医院的可控成本同期对比显著下降,后勤社会化工作不断推进,后勤保障费用下降20%。2005年,由佛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卫生局、药监局、物价局、总工会、社保基金管理中心组成的考核小组,对市内24间医保约定医院进行考核,禅医病人满意度95.7%,为全市最高。
“两低”(门诊、住院费用降低)“两高”(业务量增高、满意度提高)的局面,反映了体制改革后的禅城中心医院运作良好,正确地处理了三组利益关系:社会利益和经济利益的平衡,长期利益和近期利益的协调,个人利益和团队利益的统一。医院以医疗业务持续增长、医疗费用稳步降低的良好形势赢得了“三满意”局面——患者满意、政府满意、员工满意。体制改革两年来的实践证明,禅城中心医院所选择的体制是有高度活力的,所制定的战略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
“我们有信心把医院建设成百姓满意、政府放心、员工认同的高品质现代化医院,为和谐、健康社会贡献应有的力量。”禅城中心医院董事长陈元安对未来充满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