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省吃俭用,是出了名的“抠门”;可10年来自掏腰包数万元,帮助10余名贫困生圆了读书梦——
白发苍苍助学心
记者 舒薇 实习生 成琴之 社区记者 曾向东
两个月前,天心区南大桥社区65岁老人肖子文,从本报报道的《扁担挑起大山的希望》中的主人公陈宋瑜老师那里结识了一个山沟沟里的穷孩子,这也是她“爱心助学档案”里记录下的第13个孩子。 昨日,这位10年来坚持帮助寒门学子圆梦的老人翻开自己珍藏的“宝贝”——她所资助过的孩子写给她的厚厚的书信对记者说,只要自己活着,就要尽全力去帮助那些因贫困徘徊在教室外的孩子们。
“竹竿做的升旗杆、杂草丛生的小操场、高低参差的课桌、掉漆裂缝的黑板……”9月初,肖子文老人读过本报《扁担挑起大山的希望》这一报道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她为扎根大山深处的乡村教师陈宋瑜的奉献精神所感动,也为那偏远山村的穷孩子们的窘境所忧虑。老人说,看到他们穿不上衣,吃不上饭,她心里就难受。
为了寻找需要帮助的贫困学生,肖子文老人养成了看报的习惯。抱着试试看的想法,老人给陈宋瑜老师寄去了一封信,字里行间表达了她希望资助一名当地的贫困生,为乡村教育尽点力的迫切想法。在陈老师的介绍下,宁乡县巷子口镇檀树小学的小刘羲与这位“爱心奶奶”成为了朋友。不久,肖子文老人给小刘羲写去了一封信,并寄去几百元给他补交了学费。从此,这一老一小书信往来,被感动包围的小刘羲说一定要用优异的成绩回报这位“爱心奶奶”。
父母离异,高考落榜,双重打击使正处花季的马丽丽萌生了辍学外出打工的念头。是肖子文老人说服了这位在人生路上束手无策的孩子,自掏腰包为其垫付学费,帮助她重返校园。
从1996年起,肖子文老人先后资助了像小刘羲一样的12名家境贫寒的学生,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我并不富有,我助学的钱都是一点一点抠出来的。”老人告诉记者。退休后,肖子文老人与老伴每月工资加起来刚过千元,省吃俭用,精打细算,也刚好能过日子。可在家里,她是出了名的“抠门”:外出从不掏钱买水喝,一把破旧的水壶总是随身带;总是选择到下午收摊前去菜场买菜,因为菜价便宜;新鲜蔬菜价格贵,老人就在自家后院的空地自己种起了蔬菜……
在社区居民眼里,肖老的家里总是显得十分热闹,逢年过节除了亲朋好友外,总有很多外地的“孩子”来看望她。曾接受过老人资助的孩子,如今不少都走上了工作岗位。老人说,她要把这些成绩都仔仔细细记录在那本厚厚的“爱心档案”里,这是老人和那群孩子们共同的“人生财富”。 (责任编辑:王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