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江南西路一女子突然倒下身亡。“一日记者”黎明在采访。 杨勤摄 昨日,在白云区黄边北路的有20多辆小汽车被人涂鸦,“一日记者”麦丽欣在现场采访。
杨勤摄
眼前的记者,也只是普通人,平凡的长相,坚强与软弱,果敢与犹疑,有时淡淡忧伤,偶尔深深委屈、疲惫……可一篇篇或深刻而有力,或感人至深的文章,这是出自他们。总有一种力量让记者们抖擞精神,总有一种力量驱使他们不断寻求正义、爱心、良知。
——一日记者黎明(公务员)
参加本报“一日记者”活动的其中12名“一日记者”昨天写下了他们眼中的记者的印象。一篇篇热辣的新闻报道后,有着他们初试牛刀的疑惑、兴奋、满足、遗憾……无论如何,这一天永远留在了“一日记者”们的心中。
印象 优秀记者是优秀侦察员
张建(军人):9时多,陆续有报料电话打进来,但我的名字始终没有被点到,这时政文中心的唐迎春副主任说:你们不要着急,10时多才是报料高峰,一定有大新闻在后面。我们几个都说不急,但实际上早就按捺不住了。只有记者老胡,能稳坐钓鱼台,大有“我自岿然不动”的大将风度。
11时,终于派到我们剩下几个人的工作,要到火车站采访一件有人被火车撞死的事故。记者老胡立即带上我们三个弟兄,拦了一辆出租车,立即赶到事故现场。老胡说:你们几个分开找,主要是询问坐在站台边上的人。“坐”是一个细节,因为事故发生在凌晨,接到报料却是中午,一定是“坐”在站台边上的人才会了解情况。看来一名优秀的记者也一定是一名优秀的侦察员,这话一点都不假。
事故是一名湖北的打工小伙子在昨天凌晨6时多被火车撞伤致死。老胡现场为我们演绎了新闻采访的全过程。老胡说这种事情经常发生,涉及到多方面的利益,记者必须善于多方协调,避免因为一句话说得不恰当引起争端,甚至要挨打。
狐狸般的嗅觉和敏锐的洞察力
夏峰(律师):我这一组的带队记者是胡利,一位广州传媒界的资深记者。之前已听过他那带有传记色彩的采访经历,使我更愿意冠以我面前这位干练的中年人一个绰号——狐狸。因为我觉得做记者的第一要务并不是华丽的文笔,而是狐狸般的嗅觉和敏锐的洞察力。
记者真的要是“杂家”
王慧菁(外科医生):做“跑料记者”,9时40分,我终于也出动了。带队记者刘文亮在路上向我们介绍,有时由于路程较远,赶到时案发现场已经清理干净无迹可寻,或者报料人夸大事实,都有可能无功而返。他曾经试过一天追了三个“报料”,两个都是“流料”。
回到政文新闻中心时,时时听到政文中心主任调兵遣将,一会“大专院校”,一会“老年伴侣”,记者真的要是“杂家”。什么都要懂一点才行。
精神 良知、使命、求真、专业
黎明(公务员):眼前的记者,也只是普通人,平凡的长相,坚强与软弱,果敢与犹疑,有时淡淡忧伤,偶尔深深委屈、疲惫……可一篇篇或深刻而有力,或感人至深的文章,这是出自他们。总有一种力量让记者们抖擞精神,总有一种力量驱使他们不断寻求正义、爱心、良知。
我看到了“记者精神”
麦丽欣(大学生):在整个采访过程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记者张强所表现出来高度的警惕性和敏锐的观察力,他对事件发生现场作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任何一条线索也不放过,同时对身边的人也抱有强烈的防范意识,时刻保护“记者”这一特殊身份,这使采访得以完成。在张强身上,我还看到了一股“记者精神”——“良知”与“使命”、“求真”与“专业”。
经过这次“一日记者”的活动,我发现其实记者也只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只不过他们比其他人多了一份不容推卸的社会责任和职业精神。
收获 “抓新闻切入点”才是真看家本领
杨明伟(教师):8日上午我和带队记者姚卓文去荔湾区海龙街龙溪工业园采访一宗工伤事件的新闻。我从他那里学到了一些真正的看家本领。例如采访荔湾区海龙街张女士的工伤事件中。姚记者认真地告诉我们,此类新闻的时效性往往不强,必须抓住新闻时间的“切入点”。张女士8月3日受伤,11月4日出院回到出租屋,这样时间就拉近了很多。
没有碰到“猛料”也大有收获
符敦健(公司职员):坐在办公室等待时,我的心情也变得紧张起来,我会等到什么样的报料呢。在焦急的等待中,我们剩下来的这几位“一日记者”也派到了任务,不是什么猛料,但终于开始“战斗”了。当我们在车上跟报料记者聊天时,他们会跟我们说有时候会接到“流料”等,有时候跑得很辛苦却无功而返。我想,如果要真正体验报料记者的酸甜苦辣,可能要花更多时间。
把“老师”当作我的采访对象
翁俊鑫(大学生):第一份任务是来自大洋网上的一份报料。路途上,伟庭记者和我们有说有笑,不让我们喊他“老师”,要改称“waiting”。我就像对待老朋友般,“肆无忌惮”地对可爱的waiting问长问短,把采访的注意事项、提问的角度、观察的细节都一一问遍,似乎waiting就是我的采访对象。
杜文君(大学生):今天我对记者有了新的看法,我还感受到在记者大家庭中的无限温暖。他们在我等待报料的时候跟我讲解采访和报道的程序;给我锻炼的机会;在我写稿的时候给我指导;在我完稿的时候,他们竟然还以我的稿为例子,教我如何修改。我真的被他们感动了,我想以后我要向记者这个大家庭靠拢。
佩服 语速快笔录快走路快思维更加快
王思维(大学生):若问我这一天下来的“感受”,我想可以用两个字概括,“快”和“慢”。一走进政文中心的大门,墙边柜上的红色大字——全力以赴,确保早报。政文中心的记者,无论语速、笔录速度、走路速度,甚至连他们翻看资料网页的速度,都很有速度感。
再说“慢”。这里所指的“慢”并非动作慢,而是绵密心细、细致入微。
他们思维之敏捷令人难忘
任洁璐(大学生):将稿子提交后深切佩服那些天天在突发线上跑的记者,特别是那些一天跑几条线索的记者,惊叹他们思维之敏捷,从接到线索的第一刻,就对新闻做出判断,来到现场,一下子抓住最重要的要素进行采访,一两个小时洋洋洒洒数千字便跃然纸上,更惊叹他们竟然可以从一条原本平淡无奇的新闻中挖出新意和深度。
赶稿现场像设计院交图时分
王伟(工程师):11时左右,各组采访记者陆续回来了。下午,张强急匆匆地过来说:“王鹤(带我的记者),你和我一起去吧!昨天的报道要继续追踪下去,我粤语不大行。”下午4时,记者们基本都回来了,晚上8时就要交稿,现在的气氛骤然像极了我们设计院交图时分。
5时,“今晚谁订饭?”熟悉的声音又传来了,又是跟我们设计院一样啊!看来,我来这里是挺容易适应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