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电闸合拢的一瞬间,电流就来到高山之巅的高峰村。而这一瞬间的背后,是60多人的工程队克服各种困难从山下往山上架设供电线路用了近2年时间。
“最大的困难是道路不好,运输材料难,还有后勤补给跟不上。 ”该项目工程监理陶福龙说。由于进村的道路是泥土路,坡度大,弯道多,一遇到下雨,就泥泞不堪,施工就得被迫停止。而山里的雨天多,所以工程开开停停,进度缓慢。
此外,由于山路狭窄弯曲,在运材料时,困难重重。特别是12米长的电杆,到了青年农场13队的地段,拐不了弯,不得不卸下来,换上农用车往山上运,一次只能运一、两根。有时汽车陷到泥水里,还得先卸下电杆,把车拉出去后再重新装上车。
陶福龙清楚记得,在立第118号电杆时,道路狭窄坡度大,又面临悬崖峭壁,20多人靠人拉肩扛,整整用了2天时间,才把电杆立起来。
另一个困难是工程队的生活问题。由于偏僻,施工队就在路边搭帐篷住,后勤供应不上,大家甚至挖山上的野菜吃。遇到下雨,队伍常常被困在山里面。有一次被困了半个月,干粮吃完了,只得向村里的群众借来大米下锅才度过危机。
到底路有多远,有多难行?陶福龙说,当时工程队负责后勤的人从县城买了菜,出200元要摩托车送上山,却没有人肯拉。
“由于施工难度大,工程队也曾打过退堂鼓,从海口送电杆进山的公司,看到实际情况后,也是大声叫苦,”白沙供电公司的邢副经理说,“但考虑到是为黎族同胞送电,最后大家都挺过来了。”
当施工快接近高峰村时,村民自发组织起来,每天起早贪黑,走路上山,砍树木,割杂草,帮助施工队清理线路走廊,连60多岁的符文民老汉也不甘落后,他说这是村里的事也是自己的事,一定要出力。
公司经理王中奥说,施工过程既是他们了解黎族同胞生活风俗的过程,也是他们学习和受教育的过程,更是大家奉献爱心的过程。当看到黎族群众如此艰苦的生活和淳朴的民风时,他们的心被打动和震撼了。
据了解,目前海南电网辖区内尚未通电的偏远农村家庭约有500户,其中白沙原有7个自然村没有通电,高峰村通电后,尚有3个自然村无电。
本报记者 孙乐明 特约记者 唐崛
(本报牙叉11月8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