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
广州即将全面禁摩。事到如今,已经没有人再去追问为什么要去禁摩,禁得合不合理,牺牲了什么,又获得了什么。也没有人再去反思,禁摩背后的政府管理理念是什么,城市理念又是什么;这些理念是否禁得起推敲,是否包含了进步的价值。 禁摩已经成为必然发生必须的事实,现在人们关心的是,禁摩之后遗留的问题,怎样解决。175万摩托车主,以车代步者的出行问题如何解决,公交车是否挤得下?以车为业者的生计问题如何解决,城市如何瞬间造就增加数以万计的就业机会?
据悉,禁摩涉及人员大摸查和专项就业援助活动已经正式展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下发的通知,从字面来看,逻辑也算严密,考虑非常周到。因此也顺理成章地给出结论:对有就业愿望而又不过分挑拣岗位的禁摩失业人员,一个月内帮助其实现就业。
这结论看起来是在说大话了。但是仔细分析一下,原来这个援助政策所实际关照的人群是非常小的。原来标准定义下的禁摩失业人群,并不包括市民最直接想到的“摩的司机”,因为他们的运营本来就是违法的;也不包括广大的外地摩托车主,因为他们没有广州户口,不在本地政府考量范围之内;余者,那些以摩托车运送货物的本地市民,他们也可以改用其他运输工具,禁摩只是造成成本上升,并不必然造成失业,经过这样一番定义,政府的援助政策才能出台。
在这样的情况下,这政策才以摸查实情为先。而摸查的结果,从目前看来,不仅摩托仔面对政策通知反应冷淡,而且在首场专项招聘会上,几乎找不到任何摩托车司机。几乎可以认定,只有非常少的人认为自己将因禁摩而失业,这其中只有更少的人认为自己需要就业援助。那么,这一政策出台,有什么必要呢?它确实是禁摩配套后续政策,但是它所解决的只是预期中非常微小的一个负面问题,这个问题小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那些相对而言重大得多的禁摩遗留问题,为什么政府至今只字不提呢?比如预计将有40万人挤进现在并不宽裕的公共交通;比如很多货物的运输成本增加,导致相关人员的间接失业,以及市民生活成本的上升。
关于这些需要消化的禁摩后果,媒体反复在讲,舆论一再重申,而政府也不可能完全无知无觉。但是,迄今为止,只有这一个看似隆重、实则微小的配套政策出台,难免有避重就轻之嫌。但是,可以想见,这一可有可无的政策将被郑重其事地写进禁摩配套措施之中,以“后续补救”的名头填补这一系列政策在形式上的空白。而禁摩所真正需要的后续政策,还只能耐心地等待;禁摩给很多人生活造成的直接损失,还看不到补偿。
我们的很多政策,都是粗读起来觉得解决了一个大问题,仔细分析却发现,其实只是在大问题里面画一个小圈子。例如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下岗工人再就业问题、失地农民补偿问题、小额贷款的发放问题。从字面上初一看,好像解决方案已经圆满了。可是事实早证明,真正的难题始终搁置未决。那些政策既可以写成政绩报告给上级,也可以发成新闻通告给广大的市民。如果不是切实的利益相关者,如果不仔细深究,这政策看起来毫无瑕疵。然而,问题是否得到解决,政策带来怎样的具体变化,这些真实的情况早晚还是会成为市民体验的一部分,成为社会状况的一部分,真实的问题始终需要面对。
欢迎回应(电邮:shelun@188.com 博客:blog.oeeee.com/shelu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