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青刀豆是来自云贵高原无污染的绿色食品”这曾是广西某生产加工细刀豆企业打出的广告词,广告中介绍的青刀豆的“出生地”正是我省都匀市。贵州农产品一直以农残含量低、蔬菜疫情感染机会小和良好的蔬菜品质及营养,为省外众多蔬菜商所青睐,但是购买这些绿色食品的省外或国外终端消费者却对这些优质农产品的“出生地”一无所知。 究竟是什么导致贵州农产品长期易名“出嫁”?
农户缺乏诚信荷兰豆出口一次就“流产”
据贵阳市蔬菜办公室提供的资料显示,2002年贵阳市某蔬菜种植基地对日本出口过100吨荷兰豆,实现了当年贵阳市蔬菜出口零的突破,但让人遗憾的是,根据登记资料显示,这次蔬菜出口也是此后几年该市仅有一次的出口记录。“主要是因为管理不到位,种植户不守诚信,导致了原材料流失,而无法按时交出产品所导致的。”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动植检疫处处长张军生这样对记者说。据了解,当时该蔬菜种植基地属于临时备案基地,很多问题都亟待完善,但是所种植荷兰豆的产品质量一直得到了有效的保障,因此在荷兰豆丰收后引来了大批的蔬菜收购商。“由于出口产品的要求比较严格,按照要求荷兰豆的豆型、豆的长度,以及是否有虫眼等条件都有严格的规定,和种植户签订了种植合同就以每公斤2元钱的价格对符合要求的荷兰豆进行收购。然而让这些经销商意想不到的是,这些签订了种植合同的种植户却违反了合同,以低于他们收购价0.2元每公斤的价格卖给了其他的收购商,原因是这些收购商对荷兰豆没有要求,只是进行批量收购,有多少就要多少,导致合同经销商不能如期按数量收到符合要求的荷兰豆。在此情况之下,生产规模小、加工跟不上等本来就存在的问题也跟着暴露出来,此后的出口计划也就因此而“流产”。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农户不守诚信是目前许多蔬菜种植基地遇到的最棘手的问题。据省农业厅总农艺师张太平介绍,农户不守诚信的现象很普遍,这也体现了蔬菜种植基地管理上存在的不足。许多没有进行过前期投入的收购商,一到丰收季节就到蔬菜基地以高于合同收购商的价格收购这些优质蔬菜,导致最后合同收购商不能按时或按量的交付产品,以至于农产品出口计划失败。
基地“小打小闹”大订单无人敢接
要创造自己的品牌,其中一项先决条件就是要有规模化的生产,大批量的投入市场才能被大众熟悉并且认知。记者在采访中得知,生产规模小也是导致贵州蔬菜等农产品长期被外地产品“殖民”的原因之一。据农业厅相关人士介绍,大方土豆曾被东南亚销售商所看中,而且对方有意与当地蔬菜种植基地签订一份一个月供应2万吨土豆的出口合同,但是这样一份合同订单至今却无人问津。无独有偶,美国一家专门出售新鲜有机蔬菜的食品公司———普莱茨公司也相中了贵州优良的蔬菜种植环境,有意与我省的相关企业或种植基地签订一份大批量各种蔬菜的进出口合同,但需求信息在贵州农业信息网上发布快一年了,至今无人问津。“贵州农产品生产企业规模小,承接大批订单不仅生产力不足,风险也大,一个月2万吨马铃薯的订单,意味着需要600万亩土地种植马铃薯,600万亩相当于一个地区的种植土地,按照检验检疫局的相关规定,备案蔬菜种植基地的基本要求是种植地连片至少要在2片以上,而出口蔬菜必须进行蔬菜种植基地的备案。其次,一个地区的土地如果全部种植同一种农产品,一旦发生意外,整个地区就丧失了抵御风险的能力。”农业厅有关人士这样介绍。省农业厅农经站副站长王永新称,由于受种植基地规模小的影响,制约了我省一些农产品龙头企业的发展。据相关数据显示,全省32家龙头企业固定资产60亿,销售产业值80亿元。我省32家龙头企业累计产业值总和达不到外省一户农产品企业的产业值。
贵州
农产品亟待提升附加值
据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有关人士介绍,出口到美国的食品要在美国FDA进行注册,日本对食品实行《肯定列表制度管理》,欧盟实行《食品卫生法》,贵州省有的外经贸企业不了解相关规定,就与外商签订农产品、食品进出口合同,产品不符合进口国标准,被退货、索赔、造成经济损失的情况时有发生。由于贵州省地处内地,农副产品生产企业大多处在半封闭的经营状态,信息闭塞,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比较弱。另外,我省农产品加工企业普遍规模小、层次低,不少还在采取粗放式的手工作坊生产。同时,单一产品的批量不足,深加工程度不够,附加值低,缺乏知名品牌,市场竞争力差。目前,除贵州茅台酒、老干妈辣椒、黔东南何首乌、烤烟等少数农副产品形成了产业化发展,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外,大多数产品经济效益欠佳,未能实现产业化发展。有关人士分析,贵州之所以从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沦为了初级原料供应地、外省农产品的“品牌殖民地”,从表象上看,在于其农副产品产业落入了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与落后的管理体系并存、优异的农产品品质与规模化生产有限同在的尴尬;从本质上认识,则是因为其农产品的附加值未能得到有效提升及扩张。管理体系差、规模化生产小、储藏能力低,以及信息不畅是制约贵州农产品走出国门的原因,正是这些原因使得贵州农产品基地变成别人的“殖民地”,长期“为他人做嫁衣”,使当地农户无法得到农产品生产应有的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