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如果问起中国现在有哪些学位,除了学士、硕士、博士外,一些人恐怕会说,“还有‘博士后’”。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与研究所为了提高“档次”,千方百计争取多建立几个“博士后流动站”,全国“培养”出来的“博士后”与年俱增;各地招聘时开列的薪酬、住房、配偶调入、子女入学、科研津贴等优惠条件,“博士后”明显优厚于博士;直接与各种待遇挂钩的晋升职称、提拔职务等,“博士后”比博士也更具优势。因此,现在越来越多的博士只好去“读博士后”。
“博士后”究竟是什么?据说“博士后”在中国是这样开始的: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某著名华裔科学家向中国国家领导人建议设立“博士后”制度,让一些已取得博士学位者能够继续完成某些课题。这位领导批示有关部门办理,于是一些研究所和重点大学开始陆续设立博士后研究流动站。但后来“博士后”由个别“研究”变成正式“培养”,直至成批招收。自90年代末以来,自我介绍或者领导介绍某人是“博士后”者,已不计其数了。
“博士后”在发达国家是这样的:有些人在获得博士学位后,一时没找到合适的工作,也许专业不理想,或待遇不满意,或有的课题尚未完成,而某些大学设有博士后研究工作站,那么他就可以申请在那里做博士后研究,有一份收入。尽管衣食不愁,但收入远低于有工作的博士。很明显,一,这是“做博士后研究”,而不是“读博士后”,是做不是读。二,做博士后研究没有明确的年限,要看那个大学给你的经费,你也可以自己决定是否暂时栖身。比如我那位学生只做了一年博士后研究就找到满意工作,走了。三,不论你做了多久的博士后研究,出来以后你仍然是博士。换言之,“博士”是学位,而“博士后”只是一种经历,没有人会拿它放在“博士”之上来表明自己的身份。四,通常做博士后研究具有一定的无奈性,绝不比博士高一等,没有值得骄傲之处,不能因此得到比博士更高的荣誉和待遇。
国家培养一个博士耗费人力物力甚巨,但继续“读博士后”,通常是两年,要浪费大量宝贵而本已不足的教育资源。大量“培养”并给“博士后”以各种优惠,助长了教育界学术界浮躁的风气,诱使乃至迫使一些博士不是努力做好工作,静下心来做学问,而是去追求与利益挂钩的头衔。一些高校互相攀比,想方设法多建立几个“博士后流动站”,多引进几个“博士后”,以争取意味着数以十万百万计经费的各级重点项目,提升学校资本与档次。甚至一些工厂、企业为了提高身价,也纷纷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其实就是招了几个博士工作而已。
如今中国的“博士后”制度已经变味变质,成为一个比博士更高级的新学位和社会身份,于国不利,于人有害,应该让它回到原来的位置上去。(来源:中华读书报;作者:周思源) (责任编辑:黄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