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润岱:
《河南商报》热线部主任,1975年生于黑龙江。曾带领和指挥记者做过一系列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的新闻报道,如“袁文龙等劳工海外受辱事件”、“巨能钙含双氧水事件”、“孔雀石绿毒浸鲜鱼事件”、“任文辉冤案”、“潼关工商乱罚款逼死人事件”等等,并曾先后6次获得河南新闻最高奖,获其他各类省级和全国性的作品奖项60多次。
事件回放:
2006年7月25日,一名叫郭保尚的男子在郑州市新华一厂家属院内持刀行凶,导致一对夫妻死亡。 郭保尚随后挥刀自残,后被警方送进医院。但是公安部门、郭保尚亲属、医院、民政部门均不愿意出医疗费,就在郭保尚等死时刻,组织采访这起案件的《河南商报》热线部主任白润岱,拿出2000元救了杀人嫌犯一命。白润岱的行为引起众多争议和质疑,“反正杀人者早晚是死,不如拿钱去救贫困下岗工人与急需钱上学的孩子”。
一条“节外生枝”的新闻,把白润岱这只“幕后推手”拽到了前排。2006年7月,作为热线部主任,白润岱在组织报道一则社会新闻的时候,自掏腰包2000块救了一名“杀人嫌疑犯”。
他翻手成雨,本以为会像往常一样,讲讲经过、谈谈感受、聊聊生平……他却把一次本该“凯歌高奏”的采访变成了悬念重重的“重案六组”。他不愿说那“算不得新闻”的新闻,“我最讨厌个人英雄主义,别报道我,我给你们推荐几个好记者,在我们热线部干一年以上的,每人都做过几个有影响的经典之作。”他职业化的“好为人师”让人心干情愿地接受他的“策反”——他把最得力的弟兄、最惊心动魄的案例、多年来的经验体会“循循善诱”地一一展现。
“孔雀石绿”、“巨能钙事件”、“潼关事件”等一系列影响巨大的报道都从他的手中诞生。提起这些往事,历历在目,小白讲得两眼放光。
他手下有勇有谋、骁勇善战的“摩托队”是他最大的骄傲。“热线部是都市报的顶梁柱”,为了能及时感到新闻现场,不论男女老少,热线部每人一两摩托车。说来有趣的是,这十几辆摩托不是组装的就是二手的。
“我们赶现场有时比110还快!”就是靠这些破旧的摩托车,河南商报的热线记者赢得了全省乃至全国老百姓的好口碑。“你一件事办好了,就像传销似的,他就帮你找下线儿。‘有什么事了就打我们的热线65582345,那是自己人’”,从2002年就在河南商报热线部的杨桐颇有感触地打着比方。
只要枪声一响,汗毛就竖起来
河南新闻大厦17楼走廊一端的《河南商报》热线部,一间不足50平方米的办公室,不知是谁巧夺天工地用档板隔出了20个豆腐块,每个小空间有一平方米大小,身高一米七的刘高桥蜷缩在座位上,盯着电脑敲稿子,旁边“陪读”的女朋友坐在过道发短信,这样的景观在热线部早就习以为常了。
以幕后英雄著称的小白“躲”在最里面的角落,常常是见声不见影地吆喝着兄弟们如何改稿子。小白的“兵们”都喜欢叫他“小白”;大家都知道他喜欢红色,并且有各式各样的红色外套、T恤,“走到哪里一团火”;还知道他骂人不记仇,前一天他骂得你挂不住哭鼻子,第二天碰见了,你还在犹豫跟不跟他打招呼的时候,他已经上来先招呼你了。
“学法律出身,思路清晰,处变不惊,懂的也多,爱较真儿!对新闻事件的发展走向把握十分准确”,这是手下们对他的一致评价。对于自己扮演的角色,“应该叫导演吧,有时也像指挥交通的吹哨人”小白琢磨了一下,更改了记者的评价。凭着多年来在各个岗位的经验教训和学习摸索,小白独创了一套都市报的运营、采编理念,他毫不吝惜地在每一次的“骂人”、评报、聊天中把这些知识传授他人。
对于1980年以后出生的新记者来说,小白更像是老师而不是领导。这一点从他的“评报”中最能看出,“今天热线部见报的事件稿较少,缺乏了鲜活热线消息稿件的报纸,被大稿充斥得十分沉闷……有人说新闻记者是个瞭望者,我的理解是:针对那些非发生恶性事件才可以推动某项改革浪潮的行业,新闻记者是在瞭望中企盼恶性事件发生的期待者和甘于维持旧世界观的叛逆者及粉碎者……这个鸟时代,谁绑架的主流读者最多谁最牛X……”他不放过每一次锻炼队伍的机会;把每一篇报道都看成和其他媒体对手比拼的战斗!看着那些针对每类题材的新闻,都在教人如何战胜对手的“评报”,记者们心中的动力可想而知。
“遇到同城媒体竞做同题新闻时,我们也不会打败仗,其他媒体发挥好了也最多与我们打个平手。”记者熊玉伟不无兴奋地说:“就像今年四月份玥玛锁厂家来郑州设擂,说谁能打开他们的锁就奖谁50万元,一个叫刘继平锁匠突然冲破阻拦跳上台连开几把,结果玥玛锁厂家却不兑现承诺了。这个新闻其实河南的省级媒体当时都在场,小白大喊了一声‘大弄,弄大’,我们一窝蜂上了5个记者,通过各种手段,两三个小时就把整个新闻的内幕全都挖出来了,第二天一看,其他报纸都只做了个表面现象,没法跟我们比。”
遇到每一个可以做大的新闻线索,他就像听到枪响的战马,全身的汗毛竖起来,兴奋地指挥战斗、排兵布将。“潼关的时候,老记者臧金生在前方顶不住了,请求支援,我带着资深记者刘松华、田霖连夜开车赶往西安,同时安排资深记者杨桐、胡志强、李书衡等做好后防工作。到了陕西我们接着四五天没怎么睡觉,最后兵分两路把潼关战役拿下了……我们回来的时候是周六,报社休息的日子。可那天我们回到报社后一推门,热线部的其他16个人全在等着给我们庆功呢……”说到这里小白瞬间哽咽了,但是只有几秒种,他迅速的抹了一下脸,恢复了平静。
“别人‘月光’,我们是‘月中光’”
白润岱做好事捐出去的2000元钱是借的。他每月3000多的工资来说,2000块不是个小数。何况女儿刚满一岁,妻子又停薪在家……提起做热线记者的辛苦,最重要的还是物质待遇的。工资成了热线部记者自嘲的笑料。“同样是部门主任,因为常有新兵加入和其他原因,小白才3000多,比别的部门主任最多时能少2000来块”……刚刚从编辑岗位调进热线部的钟怀涛,第一个月就从原来的4800缩到了2400,“活儿多了累了,钱却少了”。
既然钱少,又辛苦,为什么不想换个地方?“一是热线部的兄弟们感情太好了,对报社的感情很深,也看好商报发展前景;二是报社领导对我们非常关照,特别小白,他性格很直、不怕得罪人,也不会溜须拍马,但从领导到我们就是喜欢他这种人,可以说大家没想过离开,小白是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来回来去问了好几个记者,想来想去也没人再讲出旁的理由。
“按以前的老制度报社年节发福利,就没新记者的份,小白总是把自己发的福利趁人不在,偷偷放在新记者位置上,然后告诉他们是报社发给他们的。”2003年底进入热线部的张皓瑞说:“小白不计个人得失、重责任久了,把弟兄也都染上这种毛病了。现在为读者解决一个不起眼的小事儿,不吃不睡也得出去跑。不过跟着他干就是爽……”
“新技术革命风起云涌,城市风尚节奏渐次加快,我发现大多数都市报都是激情十足,意识不够,都不同程度地走着弯路甚或是错路。我认为传媒人的发展趋势是这样的,就是从原来的‘新闻弄家’和‘弄新闻家’应该越升到‘新闻玩家’和‘玩新闻家’。”而当问起将来的前程打算,小白却说在新闻和办报上其实他仍只是个学徒,也一直在向老师们学习,不敢懈怠。等有一天翅膀真正硬了,就找个机会自己去操作一家媒体,“做就一定要争做市场老大,做‘二奶’没意思”。(文/摄影
《三月风·新闻人物》杂志记者 张立洁) (责任编辑:黄成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