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维诺发问,为什么读经典?
大师的提问,高深莫测。理由很简单,因为多数人没读过这些经典,或者没好好读,或者读过忘记。又不好意思承认。所以,这些书被一代又一代人供奉起来,都不大敢讨论,慢慢就变成了经典,这真够讽刺。
卡尔维诺当然比我们多读很多西方经典,可这也不是一蹴而就。在《为什么读经典》里,收录了卡尔维诺关于31位作家作品的35篇文章,书写跨度就长达30年。结合他不同时代创作的作品,就可以看出他反复阅读经典、逐步体味的复杂过程。
在他那篇作为前言的经典妙文———“我爱……因为……”里,卡尔维诺谈及数十个作家,可只提到三本书,分别是爱伦·坡的《金甲虫》、吉卜林的《丛林之书》以及马克·吐温的《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但是这本《为什么要读经典》的30多篇书评文字里却完全没有涉及坡和吉卜林,只有一篇分析马克·吐温的文章,可说的也是《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
所以,《为什么读经典》并不是卡尔维诺向我们推荐的“私人经典书目”。他要告诉我们的是,阅读经典本身比选择经典更重要。这本小册子充分展示了卡尔维诺娴熟的阅读技巧和丰沛的联想能力。经典本身只是死去的文本,加入读者主观的多元化阐释后,它才可能发出迷人的光晕。经典成为经典,正是和我们的阅读一过程分不开。越是经典,它本身留出的阐释空间就越是庞大。
经典包含的范围应该很广。在卡尔维诺评论的经典里,就有“科学史名著”老普林尼的《自然史》,有“天文学名著”伽利略的《关于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有“探险小说”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这些书往往会被先验地插入“自然科学”或者“通俗普及”类的书架上,但无论书本内容是什么,认真的读者都可能从中读出作者的影子,读出时代的痕迹。
经典的读者范围也应该很广。尽管在童年就接触到人类社会最核心的价值文化是一件重要的事情,但心智成熟时再去面对伟大作品,同样让人欢欣鼓舞。
经典参与构造了我们的生活世界。我们在阅读经典时,常常觉得它不是孤零零的———古人和我们阅读类似的经典,我们用经典思考、表达和复述真实的世界。
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里面总有一点荷马、有一点柏拉图、有一点巴尔扎克,或多或少。阅读经典是一个重新发现自我的过程,通过调整身体里各种经典的比例,我们更清楚地知道了自己与世界的真实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