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记者陈抒怡
就在岁末赴港澳等地血拼高峰又将涌起之时,上海首家专营港澳免税商品的主题商场———上海港澳购物中心却将在本周末重新开张。新的港澳购物中心与以往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店内的港澳免税商品比例将从原来的70%下降到10%左右,也就是说港澳免税商品的概念将不再成为卖点。
港澳购物中心命运多舛
“一年前,我们确实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上海港澳购物中心有限公司总经办主任朱翔琳告诉记者。从2005年初开张至今,港澳购物中心经历了从被消费者追捧到生意冷清的巨大转变。一年以前,购物中心的一大项目“山姆士”超市又突然关门,使整个港澳购物中心陷入凄凉境地,随后许多餐饮店也纷纷关门,而原先购物中心的主要卖点“港澳产品零关税商场”每天的客户还不到几十人。
去年9月,港澳购物中心在南京东路圣德娜商厦3楼曾开出港澳购物分店,输出近20个品牌。但不久之后,这些港澳品牌因业绩不佳而被撤柜。
商场定位为社区购物中心
朱翔琳昨天用“再生”来形容港澳购物中心的再次开张。据了解,购物中心的整个调整共花了70天,商场不仅于今年9月引进大润发超市,使平均每天的人流量达到7000-8000人次,同时又投资1000万元将商场重新装修。
而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原先被认为是整个购物中心主要卖点的港澳免税商品数量将大大减少。“以前商场中港澳免税商品比例占到70%,新开张后这一比例将下降到10%。”朱翔琳告诉记者,明天,由原先专卖港澳免税商品的营业区域改造而成的“港澳服饰”商厦将正式开业,除了“名将洋服”、“小顽童”等个别港产商品还将继续销售外,其他专卖港澳免税商品的商铺将迎来“POLO”、“老爷车”、“皮尔·卡丹”、“迪卡”等品牌。昨天下午,记者在商场内看到,江浙、广东等地产的牛仔裤、休闲服等也已入驻商场。朱翔琳认为,现在商场的定位是社区购物中心,为周边居民提供方便。
“香港制造”缺乏竞争力
根据CEPA相关协议,自2004年1月起,内地对374个税种的港产商品实施零关税,自2005年1月起,增加到对1087个税种的商品实施零关税。随着零关税政策推出,国内不少城市都相继开出CEPA概念商城,但开张至今,不少CEPA概念商城都处境尴尬。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到岁末不少白领都选择到香港等地“血拼”。在上海某公司供职的李小姐给记者算了笔账,她看中的倩碧某款隔离霜在上海售价为500多元,但在香港只有200多元。为何消费者情愿大老远到香港购物,却对家门口的港澳免税商品不感兴趣呢?
据业内人士分析,上海市民到香港购物,大多瞄准的是国外中高档产品,而不是一般
CEPA概念商场中所销售的“香港制造”商品。原产地香港的商品与内地的同类商品相比,成本高得多,缺乏竞争力。当然,港澳购物中心和其他一些CEPA概念商店选址较偏,交通不便也局限了其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