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安徽休宁县清代古民居———荫馀堂被整体搬迁至美国马萨诸塞州,开中国古建筑异地保护的先河,引来一片质疑之声。几年后的今天,这种备受争议的迁移式古建筑保护方式再次演绎,而且规模是当年的几十倍,只是迁移的地点变成了国内,这就是发生在安徽歙县的37栋古民居大迁移。 不过,围绕这种举措究竟是保护还是破坏的争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激烈。
连古坟、古树一起迁移这个看上去有些疯狂的举措从2005年4月就已经启动,目前,整个工程接近尾声,到明年年底全部完成。实施地为古徽州首府,如今的安徽歙县。按照实施者徽州学学会常务会长徐普来的构想,总共有37栋当地古民居被迁移,然后在歙县县城被重新“组装”,形成今天的“徽商大宅院”。
昨日,记者在雏形显现的“徽商大宅院”看到,这些被迁移来的古民居已经有了新的面孔,形成一个有别于周围建筑的古代“大观园”,前面一条小河蜿蜒流过。
实施者徐普来告诉记者,之所以选择在这里,因为两百多年前这个地方正是徽商第一人鲍志道的老宅———保艾堂所在地。多年前,徐普来还是一个建筑队队长,在对这里进行开发时,发现老宅下面地基保存完整,下面的水系没有丝毫破坏,随即萌生在这里恢复徽派建筑昔日辉煌的想法,建造传统的、原汁原味的“徽商大宅院”。
据悉,经过徐普来重新组装的徽商大宅院,布局为一个“喜喜”字,占地13亩,总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总投资达1.5亿元。
整座古建筑群集牌坊、戏台、亭阁、花园、水榭等于一体,百年古树30多棵,其中一棵桂花树和一棵紫薇有千年历史,都是随着拆迁的古建筑一起移植而来。在大宅院的后花园还有一座古坟,正在施工的师傅说,也是迁移而来。
用古民居部件重组一座宅院
徐普来说,组成“徽商大宅院”的古民居来自古徽州下面的一府六县,都是一些濒临坍塌的明末、清代及民国期间具有徽派特色的建筑。
能将如此多的古建筑迁移而来,并组成一个完整的大宅院,徐普来很得意,“这么大规模的古代宅院在中国还是第一座,其规模超过山西的乔家大院,而且是全古的。”
为了弄到这些古建筑,徐普来说,他跑了几十万公里,每一栋迁移的古建筑都是他亲手买来,便宜的几万元,贵的几十万元,有的光一个窗栏构件就十万元。
不过,这些古民居并不是按照其原来的样子原封不动地迁移,而是根据考证的鲍家老宅原样进行搭配,把这些买来的古民居首先分解,然后重新搭配组合。
记者在现场注意到,有些房子的门板是民国时期的,窗子则是油漆斑驳的明代建筑,许多地方颜色也不尽一致,最终经过工人繁琐的劳动,合成今天的样子。
对于这种做法,徐普来一再强调是对古民居保护的新探索。“买之前,它们都面临坍塌,再不管就要消失,所以我是在抢救。”徐普来说,这算是给后代留下一份古徽州的记忆。
记者:把这么多古民居迁移过来,有没有遇到什么阻力?
徐普来:没有,因为他们都是濒临坍塌的古民居,老百姓又没有钱修复,知道有人修复,他们很乐意出售,而且这些古民居都不属于文保对象,在法律上没有任何障碍。
[对话徐普来]
用一种新的方式保留历史
记者:在你看来,这种迁移更有利于保护古民居?
徐普来:事实说明这是一种很好的保护措施,通过迁移让他们继续存在,而且在迁移过程中,有用的东西我没有抛弃一件,包括房子里的族谱、地砖、古树等等,全都跟过来。我让它们变废为宝,现在这些千年的东西通过我的手还可以再跨越千年。
记者:迁移之前文物部门有没有对其进行鉴定,确认其是否可以异地保护?
徐普来:不存在鉴定,因为它们都没有列入文物保护对象。
记者:那你的这种保护方式,与几年前受到争议的安徽休宁县将古民居迁移到美国有什么不同?
徐普来:我并不是受这种做法的启示,对休宁县这种做法我并不赞成,因为那是一栋还没到倒塌地步的好房子,更不该让它走出国门。但同时我也不完全反对他们的做法,因为当地实在没钱保护。我的保护方式是原汁原味的保护,针对的都是那些别人无法保护的房子,如果我没有去做,它们不是倒掉,就是被文物贩子倒卖,或者当木料处理。所以说,我在替徽文化保留历史,而不是像休宁县一样让历史消失。
[文物局说法]
提供了一种保护措施,但还有待认可
对于“徽商大宅院”的大迁移,歙县文物局局长汪利权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保护举措。”
这位文物局长说,对于文保对象的保护有《文物保护法》,而针对安徽古民居,安徽省专门出台了《安徽省皖南古民居保护条例》,但对于那些没有列入保护对象的古民居现在的确是个难题,但“徽商大宅院”迁移式保护方法给出了一个很好的探索,解决了保护的资金难题,调动了社会的力量。
汪利权告诉记者,整个黄山市的文物保护都面临维护资金缺乏的窘境,许多国家级文物保护对象尚且因无钱维修而濒临坍塌。位于黄山市徽州区呈坎镇呈坎村内具代表性的20幢古建筑,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其中15幢民宅已因年久失修濒于坍塌。
“当然,这种保护还有待专家的认可,因为在国外对遗址的保护都是就地保护,即使它有一部分已经倒塌,也保护倒塌的那部分,不再对其重新加固修缮,以保留它的原真性。”
“但在我们这里,因为实际困难还无法这样做。”汪利权说,为了不让这些虽没有列入保护,但仍具有一定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民居继续保留下来,他们允许百姓进行产权转让,特殊情况在产权转让的基础上,予以迁移保护。
[专家提出异议]
打碎后的重装,不过是一个赝品
不过,对于迁移式的保护,很多古建筑专家却存在不同看法。
著名文物专家谢凝高说,对于这些没有列入保护对象的古民居原则是不能迁移保护,如果遇到城市大的改造需要拆迁,事先最好经过古建筑专家委员会的评审,如果其仍具有一定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也是不能拆迁的。
“徽商大宅院”的做法有一定的可取性,但并不是最合理的保护方式,因为这些建筑经过迁移面目全非,其原有的价值消失殆尽,重新组成的建筑即使用的是原来的材料,也是一座古建筑的赝品。
谢凝高告诉记者,古代建筑特别讲究天人合一,房子与所处地方的自然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一旦换了地方它特有的文化及建筑艺术就会降低很多,更何况是打碎后的重新改装。
“这种做法实质是表面上的恢复和保护。”谢凝高说,对于这些国家无力修复的古建筑,有关部门应广泛发动民间力量参与,可以充分挖掘其旅游等功能,筹集资金予以保护,即使没有钱也不能迁移,否则只会弄巧成拙,跟仿古建筑没有区别。
作者: 晨报特派记者杜琛安徽黄山摄影报道 |